主演:刘诗诗三浦春马张孝全牛犇余娅王志华沈柯心沈柯仪张一白
类型:爱情悬疑导演:行定勋 状态:正片 年份:201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2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01:1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多余的画面,没有一处多余的音效,这样会不会太主观?如果主观的推荐,可以引起你的质疑,进而去电影院里用120分钟去验证,那我就继续主观下去吧。nn关于电影本身。n导演的镜头感稳定从容,虽然是心理悬疑片,却走的温暖清新的路线。n画面方面,没有着力渲染上海新旧时代的地标,而是用旧城区的老房子来渲染出舒缓的节奏。辅以对小城之春,神女的致敬,电影的背景设定就既富有地域性,又不带棱角,而且有种静与动的协调。n光与影的效果,还有钟表走字的声音,搭配得恰到好处,有种隽永的味道。n画面虽然舒缓淡定,但是一点不冗沉,那些微小的细节,在导演的镜头中,都极有张力。nn关于演员。
阿良聪慧而平和,温柔又坚定,自闭却治愈。(2020.7补几张组里保存的图)春马就是这样的少年吧。
n只能说,一个好导演一部好电影,是可以成全一个演员的。n偏个题,忠烈杨家将中的仔仔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熟男的成熟坚毅,在他演的别的剧里真的难以想象。n在深夜里,刘诗诗算是进入状态了。n这一次的双生花,不像步步惊情里那样依赖于人设的巨大反差,而是在细微处见不同,声线的起伏,表情线条的动静,都颇具辨识度。n至于性格方面,也和步步里的脸谱化完全不同。表面上若蓝淡泊无争,如玫处处先声夺人。其实通过眼底流露出的纠结,如玫的傲娇自有其单纯,而若蓝的隐忍却心潮暗涌。nn关于内容。n用五分钟的落差,去追上另一个世界,去步入另一种人生。这是阿良告诉若蓝的。从若蓝惊喜却迟疑地问真的行吗之时,后续的情节恐怕就已经展开了吧?我认为回来的是若蓝,所以,若蓝追上了那五分钟。n所以,若蓝是幸福的,因为有个自闭的治愈系少年愿意用五分钟来包容她。n愿意等着她,哪怕她走上没有他的道路,他也不会让她一个人。nn关于剧情。n开放式结局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点,对此,剧中人做出了不同选择:n面对未知和被包裹的真相,天伦的反应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怀疑,反证,抗拒,逃避。 n但是阿良选择了用温柔去包裹迷惑以及不确定的生活,等待真相自己浮出或者演变。nn那么,回来的到底是谁?n虽然剧中故意设了几个坑,想增加悬疑性,但我倾向于是若蓝。n这片没有双女主,若蓝就是唯一女主。整个故事说的就是女主在时光的机缘巧合中,过上了与她最初的愿望相左的人生,于是她一直都在猜测在设想如果继续最初的人生会怎么样。n命运恰好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可以与她的愿望迎面相逢,所以她抓住了这个机会。n但是最后她发现,既然时光已经把她塑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她还是继续现在的人生比较幸福。nn依据如下n1.剧中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句应该是推动情节的一个key word:n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n伴随着这首诗,若蓝/如玫做出决定性的选择,回毛里求斯换回了手表,并且校准了时间,不再需要那五分钟的落差。nn推理剧都是要排除各种迷雾的。 n拿电影宣传语来论证,谁苏醒,就是谁回来。最后苏醒过来的是若蓝的内心。 n如果回来的是如玫,那么从书里顿悟之后,应该是会主动走向天伦的方向才对。 n至此,回来的肉身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愿意苏醒的灵魂。n n2.在表象上,如玫跳舞那一段的小性感真是单纯又张扬。 n后来拍神女的那一个,倒是内心曲折迂回才能扮演,所以倾向于回来的是若蓝,因为若蓝是表面温和被动,内心却细腻偏执的性格。n这里还有一个可以验证的细节:最初四人聚会时,如玫说过两句话,一是若蓝更适合演戏,一是其实若蓝更自由。n然后张一白导演评论回来的神女时,说了一句:如玫变了,变得更自由了。n两个自由,正是验证回来的是若蓝。nn3.海难消息传来时,阿良眼前的蓝蝴蝶应该是若蓝的象征,但是象征内心还是身体并不确定。 n也可能若蓝的本心想回来阿良身边,但是若蓝一直有心结,她认为如玫总是抢先一步拿走了她的人生,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拿回自己人生的机会在眼前,会不会想试一试? n所以蓝蝴蝶从教堂飞到阿良眼前,其实是若蓝放弃初心,但是难舍阿良,所以让本心来寻找阿良。nn4.阿良应邀去判断回来的是谁,看见准确的订婚钟,是很失望的。n在海难之后的医院里,他还不能确认回来的是谁,所以只是黯然离去。这一次,他再次确认,不管回来的是谁,反正都只想要做如玫。n所以他对对天伦说:她在医院抓住了你的手,这,就是一切!n言外之意会不会是:我愿意包容她,她选择什么,就成全她。nn阿良的温和包容的性格是很难爆发的,但是他唯一的一次爆发就在去确认了若蓝之后。n这里就引用回复里般若筒子的判断:n“全片阿良只有在这里 情绪激动 其实应该讲有些愤怒 n至少有些生气 若蓝的选择以及天伦的不珍惜”nn有筒子认为订婚钟是准确的,所以验证回来的是如玫。我不这样认为。n我认为是刻意校准的。 n毕竟若蓝/如玫是准备好了才迎接阿良的检验的。 n阿良走后,镜头单独给了若蓝/如玫,表情复杂地看着钟。 n在若蓝的人生里,应该是不会和如玫分享五分钟的秘密,因为这五分钟代表她想要的没有如玫存在的世界。n所以,如玫不知道五分钟的秘密,因此不用特别在意时间。那个漫长的对着钟的镜头就没必要存在。nn5.在海难之后,导演有意挖陷阱,营造出一种一个肉身承载了两个灵魂的状态。就是刘诗诗宣传时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n其实如此相似的两姐妹,与其说是两个不同的灵魂,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个自我。n这两个自我在去毛里求斯之前,始终互相分享,也互相争夺。为此陷入相爱相杀之中。n关于结局,一种说法是若蓝的自我先顿悟了,让分裂的自我合二为一,所以若蓝肉身化蝶。n因此若蓝的灵魂顺利进驻如玫的生活,所以回来的,虽然是如玫的肉身,其实是若蓝的自我。n为什么回归的肉身既失去了如玫的活泼张扬,又失去若蓝的沉静,变得有点阴郁,还有点歇斯底里?n可能有人认为,如玫觉得自己抢夺了若蓝的生命,所以负疚,因此要活出若蓝的人生来。nn但是,n在与天伦决裂的那场戏里,她被推倒在地,支撑着抬头,质问天伦:你从一开始就没有爱过如玫!n这里的语气,我觉得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n那种神情,不仅仅是悲哀,愤怒,而是一种不甘。n为什么不甘?因为她起初以为是天伦选择了如玫,但是在天伦最终摊牌之前,与她对视,问她“你是若蓝对不对”时,她眼神里有些百感交集。n然后被推倒之后的质问,更像是终于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如玫真的抢走了自己的人生,天伦爱的应该是自己。nn6.但是,当与天伦决裂,电影也换人了,从如玫那里继承的人生,又全部还回去了之后,若蓝开始疑惑她到底是谁。n当她在阿良的店里醒来,请求阿良不要留下她一个人时,那种熟悉的感觉,让阿良忍不住要自我提醒一下了,于是他轻轻确认:如玫?n可是若蓝却蓄满眼泪地缓缓自问:我,不是如玫吗?n这也是一种自问。不是已经欺骗自己欺骗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吗?不是连会游泳的本能都已经被掩藏了吗?为什么在面对本心的单纯而宽容的爱时,又有了那么熟悉的感觉?nn最后,若蓝终于认识到,她不应该再纠结于以前被拿走的人生,也不应该沉浸于现在被取回的人生,她只应该成为全新的并且完整的一个。n所以,若蓝换回了表,并校准了时间。因为她决定跟随事故之前的初心走下去了。n那时候的她,本来已经决定珍惜现在的每一刻,不去怨念不去计较不去假想了。但是一次事故,反而让一个可以洗刷多年怨念的机会送到眼前,所以她迷惑了,做出了违背初心的抉择n现在,终于可以坦诚面对自己的每一刻了。n这应该就是最终的苏醒。nn我对肉身的判断,经历了若蓝-如玫-若蓝的过程。最后一次判断,主要基于两点。第一是导演花絮,在解释若蓝跪着祈祷时,解释说:“主人公在忏悔”。n第二,若蓝心里压抑的希望如玫消失心思,一直让她自己都害怕。所以最初和阿良定情的聊天中,她先是说出内心的隐秘的恶念,接着就反省,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应该消失。n但是,自从天伦错认她,并送她衣服开始,她就变了。她发觉她完全可以胜任。n随后她穿上那件衣服决定和如玫去旅行,告别阿良的时候,表情复杂。之后她先回房间,面对镜子,做了一个缓慢以手覆盖全脸的举动。n此前和此后,若蓝也有面对挂钟试图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表情,但是和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更像是一种决心。nn关于结局,我很喜欢天残娘在回复里说到的(容我引用一下):n “表校准回来了,我猜想是它写给阿良的信里说,她既不想快五分钟,也不想慢五分钟,记住这一刻就好。n 所以,这应该算悬念解开了吧,这只表象征的若蓝的回归,而若蓝也巧妙地和把自己和前女友区别开来,让阿良记住~”nnnn不管如何,剧情讨论并不是我最关注的,我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并非一个谜底。nn关于值不值得去看。n电影最开始有男人拿着父亲的旧表,很随意地来问:值得修就修,不值得就不修了。n师傅沉吟一会儿,才回答:它的价值,取决于你啊。n是的,对父亲的怀念有多大价值,都取决于你。n电影里那男人也立刻端肃了表情,说“那还是修吧!”nn电影也是一样,叙事流畅,色彩温暖,画面干净,一切都是舒缓从容的。没有酷炫特效,没有奢华取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有剧烈的听觉撞击。n不诱导,也不宣告,不愤怒地抗拒,也不热烈地宣扬。但是拍摄手法如此细腻,画面温和而有张力,貌似不着痕迹,但是又刚刚正好。n值不值呢?取决于你。nn对于那么多一星评分,虽然尊重每个人的看法,但还是略有遗憾。n电影可以只是找乐子,但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吧?n引用一段导演的话吧:n行定勋:现在想让电影在商业上红起来,电影需要非常好懂。但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通过看电影,应该可以让人发现某种自己不知道的节奏。比如说现代的我们,在接触到之前所说的电影时,会受到冲击到的人和不会被受到冲击的人,我想二者果然是不同的。有时,看到和自己节奏不同的,异常的东西时,自己的世界就能扩展开来。电影应该是这样,所以这个电影我特别重视使用安静并且缓慢的节奏进行了演绎。nn看见短评的给分,忍不住要矫枉过正一样给五星了。n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对待那些认真的电影,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各种低俗的笑梗,各种拙劣的桥段,各种贩卖视觉却失去思考的电影了。
苏醒
蝴蝶:成人世界
我要我们在一起
解禁男女
密爱
恋恋笔记本
1980年代,北京。外贸公司业务员田丹(高飞...
播放指数:4904℃
【演员篇】
刘诗诗——若蓝、如枚、若蓝OR如枚
“我从来都不曾是我自己,我想要的生活总是被她抢走,我希望如枚能消失,可是我又是谁?”
“我现在的幸福是若蓝带给我的。我们偶尔交换角色,这样就可以享受双倍人生了。你们很希望回来的是若蓝吧。”
“不要留下我一个人。”
三浦春马——阿良
“不要消失。我喜欢你。”
张孝全——天伦
“你究竟是谁?我爱的是如枚。不要再把我卷进来了。”
【剧情篇】
若蓝和如枚是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有这样一个定义——接受完全一样的染色体和基因物质,性别相同且就像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性格的50%的因素是先天遗传基因,不因环境有异。有时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难以分辨。影片初期会有种错觉,妹妹更大胆热情而姐姐却是深沉内敛,但随着剧情慢慢的推进,两个人所共有的性格开始慢慢的融合,就像影片中如枚说的“只要我们两个想,你们是分不出来的”。行定勋导演用这样一个镜头来展现两姐妹交换的人生:秋千起时,两个人衣服的颜色交换,但当镜头转换的时候衣服的颜色又会变回来。几起几换,当局者迷,关局者迷。若蓝一直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也要得到一个可以进入与如枚不同的世界的答案。如枚却觉得为何一定要分出你是我我是谁,能拥有一场双倍的人生,何乐不为?
影片3/5,在一场毛里求斯的船难里,姐妹只回来了一个人。
阿良喜欢若蓝,喜欢的是若蓝给他的感觉。天伦爱如枚,爱的是她是如枚。阿良和天伦都不能分辨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枚,天伦选择怀疑,逃离纠葛,退出他们的婚姻。而阿良即使不能确定,但却在她说“不要留下我一个人”时,给了她一个拥抱一个吻。
其实回来的不论是妹妹还是姐姐,两个人都会带着对对方的一份愧疚,于是自然而然的便会活成对方的样子。把我想成她,离开的其实是我,这样会不会少了罪恶感。这也是刘诗诗说为什么其实她演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的原因。但后来活下来的那个人重回到了毛里求斯,去那个祈祷过的教堂,放回十字架,拿回阿良送的手表,得了透彻。
就像导演说,这并不是所谓的开放式结局,他想要观众看完影片得到的思考也并不是大家在讨论的“回来的是姐姐还是妹妹”。影片的宣传语是“从故事中苏醒,在真爱里着迷”。朋友在看完影片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刘诗诗在电影里就是一部戏。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反问我你不觉得抛开所有的男主角剧情场景都不要,若蓝和如枚他们两个都是活在对方与自己交错的故事里不就是一场戏剧吗?我很诧异,诧异的是说出这么难以理解的话的这位朋友以前说过,他国产片只看《熊出没》,但仔细想想又不诧异了,毕竟这位朋友国产片只看《熊出没》。
而我所看到的是,阿良是那份着迷的真爱。阿良说回来的是如枚,原因是在“姐姐”或“妹妹”从医院里醒来的第一时间,抓住的不是他的手,所以不是若蓝。但是当他所认为的如枚,在若蓝经历过的同样的场景里以同样的姿态做着同样的事,他困惑了,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是谁。但与天伦的决绝不同,阿良不动声色,反而用温柔包裹对方所有的不安,他爱的不是若蓝不是如枚,爱的是他爱的样子。这就是纯爱,纯粹的爱。
影片中两次提到了一位诗人的作品。第一次是阿良用蹩脚的中文念了几句,牛犇爷爷对他说这本书写的很好。第二次是灾难回来后的若蓝或如枚翻开了那本书,上面写着“人不会爱上任何别的人。”
【片段——男女花痴篇】
三浦春马从泳池里出来的时候,边上的女朋友直接来了一句“好想推倒他,必怀正面上我”。*——*
刘诗诗解开泳帽,目光往这边一转的时候,心颤了几颤。~_~
石桥上长镜头拍的那场戏,刘诗诗饰演的若蓝声音哽咽的说是不是我消失就可以了,春马轻轻的把她抱在怀里,特别温柔的说了一句“不要消失”,我这边就泪如雨下,旁边的骂我痴线,我就觉得太戳泪点我骄傲。想起张起灵吴邪。囧。
刘诗诗半扎起长卷发,随着特别性感的音乐扭动跳舞转过来的瞬间,朋友特激动的说,从没见过这样的刘诗诗啊,我一直觉得她是九天云来着。回来的路上说起这段剧情,他说那首英文歌很“骚灵”,刘诗诗跳出来的性感,不多不少刚好。
一位很感性的朋友说 ,我想做刘诗诗,怎样才能办到。我说你投回你妈肚子里重新生一次搞不好一个大运做到了。他说那算了我还是下辈子当空气吧,谁都离不了我。
其实我目前还是有很多细节困惑。阿良听到失事新闻的时候,飞到他身边的那只蓝蝴蝶,是若蓝,还是若蓝曾经的束缚。是若蓝的话,那回来的是如枚。是若蓝的束缚的话,那回来的便是若蓝。
【电影票房浅谈】
至少在中国,票房不会高。
会拿奖。
抛开明星粉和明星黑,普通的人观影归来大多会是两种反应。第一种“太慢了电影睡着了或看不懂这讲的是啥?”第二种“我到现在都无法平静,每一个放慢的细节都会让你觉得不可错过,这电影回味深远人性探讨意义深刻。”
我们不说谁是谁非。毕竟《情书》也会有人觉得太慢睡着了,《泰坦尼克号》也有人觉得瞎扯太难看。
《东邪西毒》的票房不能跟《东成西就》比。《一代宗师》的票房比不上《泰囧》。 前者探的是意义,后者是过的开心。
《深夜前的五分钟》,得之我幸。毕竟目前在中国的电影行业,很少有这样一次机会,或者几十年内不会有这样细腻的镜头,去让你缓慢的、深刻的去静下来思考——爱。
【题外话】
电影的细节处理特别好,镜面上的人影,玫瑰的颜色,钟表走字的声音。
画面很美。基本上画面每一帧截取,不需PS都可以直接拿来当海报 。
回来后看了看豆瓣的短评,心里是很气愤。
很多并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他们不在乎你剧情是什么,也毫不在乎其实你究竟演得有多好,但就针对演员,各种肮脏字语的话都说得出来。这样的人,只能说,你觉得你自己只是在键盘上逞了一口舌,实则是拉低了整个中国影众素质。
我们说国内拍的不好的只为圈钱的商业片,没有导演的诚意,那我们骂他应该。但对于《深夜前的五分钟》这样的构思了7年细节大师的诚意作品,不说值得无数中国电影人细细揣摩,但至少不应该因一己对演员之私,而语言侮辱。
这是对电影最起码的尊重。
谢谢观看。
我们是不是总是习惯坎坷,然后对面困难解决困难,当幸运真的降临时,反而会先觉得:噢!真的是我吗?难以置信!人的主观意识里是不是总有些自卑,觉得最好的总不会落在自己头上,总在别人那儿。
1.【双生姐妹花篇】 《深夜前的五分钟》里每个人都有这样主观意识:最好的总不在我身边。最明显是双胞胎姐妹,她们经常互换身份,在互换里已经迷失了自我,明明彼此都有着优越的先天条件和优渥的生活条件,却总羡慕着对方,红玫瑰觉得自己是蚊子血对方是白玫瑰,而白玫瑰也觉得自己是白饭粒对方是红玫瑰,都不幸福。缺乏自我认同,都想成为对方,带有精神分裂倾向。如玫也说过,只要想,她们的确完全可以成为彼此······
2.【天伦篇】天伦已经和如玫走到一起,却仍对若蓝有莫名的情愫,在海难里唯一生还的是如玫,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幸运,他却总怀疑活过来的是若蓝,开始抗拒如玫。
3.【阿良篇】天伦告诉阿良,他觉得生还的是若蓝,在天伦和如玫(or若蓝)的感情破裂后来阿良守在了如玫(or若蓝)身边,阿良深爱着若蓝,这也是多么大的幸运,可是阿良却在吻了如玫(or若蓝)后,说她是如玫。阿良是这部片子里最为矛盾的人物,他知道人不应该缺乏自我认同,却不能控制自己意识的倾向。他说前女友因为贪恋五分钟被惩罚而去世(抑郁症之类的?),当他看着若蓝也在犯着同样的毛病的时候该有多心痛呢?我看你若稀世珍宝,你却看自己如稻草,我该怎样才能唤醒你?若蓝。
【二】————到底是谁活下来了————
其实我认为活过来的就是如玫,她没有撒谎,红裙子是天伦误会若蓝是如玫后误送了给若蓝,所以若蓝的遗物里有红裙子,而海难回来的如玫为什么也会有红裙子,影片的设定里她们有特殊的心灵感应,总喜欢同一样东西总不约而同穿同一件衣服,如玫的红裙子可能是出于心灵感应或是看到若蓝有一件的缘故自己买了一件,所以当天伦说红裙子是他送的时候,如玫很诧异。还有海难广播飞到阿良身边的蓝蝴蝶也在隐喻若蓝已逝去化蝶。
【三】————爱和幸福是很主观的————
影片的开头已经点明主题,手表的价值在于主人的一念之间,不止手表,我们所拥有的的价值都在我们一念之间,你觉得你所拥有的是幸福那你就是幸福的。
幸福和爱都是很主观的东西,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就像若蓝和阿良讨论他前女友拨慢的五分钟那里,上海比东京慢一个小时,而他前任把钟拨慢了五分钟,如果中国的时间是a,那么日本的就是a+60,前女友的是a+(60-5)=a+55,乍一看好像占了五分钟便宜,可是换个角度和上海比较,日本比上海快了60分钟,而自己就只比上海快了55分钟了,这样好像又没占到便宜了。这段转换角度的对话很有意思。
【四】————爱与救赎————
1. 【若蓝】
最先发现自己掉在主观意识里看不到爱与幸福的是若蓝,若蓝在和如玫一起去毛里求斯旅行后,重新审视自己和如玫的关系,换了一个角度看世界,看到了自己的幸福和有一个双胞胎妹妹的幸福,这点在她给阿良寄的信里可以得到证实,如果说之前的阿良是大备胎的话,在若蓝给阿良写信的时候她已经真正的爱上了阿良,他善良又深爱自己,还那么合拍,他就是我的幸福啊,怎么能不爱呢?还有她在教堂里对如玫说:“我们一起为如玫祈祷吧”。因为这是若蓝已经醒悟,需要得到救赎的是如玫。若蓝用那只慢了五分钟的表换玫瑰念珠的行为意味着救赎,她已经得到救赎走出了主观意识陷阱。而她在海难发生时把玫瑰念珠给如玫是希望如玫也能得到救赎。 (那串珠子一般人不叫它十字架,叫玫瑰念珠,是用来念玫瑰经的,玫瑰经是天主教敬礼圣母的经文,里面恰恰也有关于耶稣救赎的内容,电影镜头两次特写教堂里的塑像,那是圣母玛利亚在俯看世人,这一切绝对不是巧合。)
2. 【如玫】
如玫的确最后得到了救赎,只是来得比较晚,如玫和爸妈一起吃饭那场戏里,如玫还没有看清,她爸在听到天伦的怀疑后,只是试探性的喊了一声若蓝,那声若蓝明明只是疑问性的,她却觉得爸妈其实是想活下来的是若蓝(这段刘诗诗演得不错)。如玫和阿良深夜里相处后,她早晨看到的那本诗集来自一位叫佩索阿诗人,这位诗人擅长用不同的笔名写作风格思想彼此迥然相异的文学作品,一生有72个名字。这里也寓意着姐妹两因为缺乏自我认同想成为对方而导致的精神分裂倾向。这本诗集一定给予她极大的启发,她离开上海再一次去了毛里求斯,她、用玫瑰念珠换回了手表,并把时间拨正还回给阿良,影片的结尾时如玫远去的背影,意味着得到救赎的如玫重新开始人生的旅程。你问我,如玫怎么可能就凭一个表和玫瑰念珠就能知道若蓝的想法,在影片的设定里,她们本来就是想法很相像的双生子,所以如玫才能猜出若蓝的心思。
【五】————珍惜触手可及的幸福————
在我看来这片子从爱与救赎的主题出发,和我们探讨了在主观和客观之间,人的意识该如何自处,最后回归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不要快五分钟,也不要慢五分钟,整整好的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的幸福。深夜前五分钟的距离,是你想留在昨天或是迈步向明天的距离。
PS:
最后夸一句,这片子制作很精致,光打得不是一般的牛,太美了,有个阿良的镜头,镜头一直拍着阿良慢慢移动,一会阿良的面容是清晰的,一会又被头顶的光满笼罩,蒙蒙一片,就像阿良的心思,时明时暗。爱和幸福都在一念之间,这部电影好不好看也在观众的一念之间,有人觉得它是一杯平淡的白开水,也有人觉得这是一杯酷暑中的清茶,是一阵夏日里迎面而来的微风,让你情不自禁的回头,在追寻夏日微风的踪迹里回望自己走过的人生,看到自己的爱与幸福,然后淡然一笑。
第一次写影片,写的不好也请多多包含哇0 0
对于这种注重细节的电影,欢迎大家一起讨论O(∩_∩)O哈!
天!有人说我是水军!谁能告诉我,我能去哪里领钱!
我在很偶然的情况下看了《深夜前的五分钟》,而它恰巧又是我所喜欢叙事方式,所以我为它写下了第一篇影片。
《深夜前的五分钟》和《挪威的森林》有相似的地方。
《挪威的森林》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
《挪威的森林》在我看来,也在讲一种微妙的潜意识:我的亲人爱人离开了这个世界,我怎么还能好好的开心的活着。这点在直子身上体现得很明显,我认为她的患病和最后的自杀都和这个有关。小说里日常的看似无关的生活叙述其实都在有意无意的和我们讲述或探讨这种潜意识。
《深夜前的五分钟》也是,“最好的总不在我这”缺少自我认同这种意识也一直贯穿在看似平淡的叙事里,形散意不散。开头点题,结局升华,中间把思想隐喻在平淡的叙事里慢慢展开,光线,场景,一些小物品,演员的表演台词等等也配合得很好。这就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我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给这部片子四星,我始终在努力的阐述说明我喜欢这部电影什么地方,能不能给点尊重,如果想反驳我是水军,请从内容上反驳,请不要因为它是我的第一篇影评就把我说成水军。
作者:@Jin靖靖
上面的话是我昨晚在豆瓣上发的短评,截止目前三人点“有用”。通常我写短评无人理。我昨天在微博上搜这片,看见普遍在讨论回来的到底是哪一个。我没忍住,又回复某博友下面的话:我终于忍不住了,回来的既是若兰也是如枚。因为两姐妹一直互换角色,她们把受别人喜欢的自己叫做如枚,把不受欢迎的叫做若兰。所以才会在教堂一起为如枚祈祷!她们只是希望更受别人喜欢的自己强大!却忘了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直到看到那段话才顿悟!
本来这就够了,我是不打算写长评的,但一觉醒来想多说几句。
你为什么会选择如枚?而不是若兰?这话在戏中是阿良问天伦的,我觉得也是导演问观众的,更是俩姐妹问自己的。人人都爱活泼开朗、美丽大方又不会乱扔石子、乱推姐姐且游泳姿势倍儿美的如枚。没错,一开始吸引阿良的也是如枚。如枚是人生的阳面、若兰就是阴面。可是有一天阴面不存在时,阳面也无法单独存在。想拥抱阳面,就要正视阴面……
在商业影院还可以看到这样的片子已经挺满足了……
影片基本剧情:若蓝和如玫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若蓝与修表工阿良相爱,如玫选择了电影制片人天伦,当一场海难后,姐妹里只有一个幸存,活下来的刘诗诗究竟是谁?
你以为回来的是如玫?你以为回来的是若蓝?你以为这只是一个玩儿猜人游戏结果到最后也没猜出来活着的是谁的电影,然后你还为了这个活着的人是谁跟小伙伴吵了一架?咳咳,还是图样图森破啦……
其实《深夜前的五分钟》这个电影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出现在前五分钟,然后电影接下来用了两个小时,并通过一个悬疑爱情的壳子在解释前五分钟讲了什么。不信?那让我们从细节开始推导……本文分为【入门级】、【进阶级】、【终极】,请各位看官根据自己的智商酌情阅读。大爷的,老子写了这么久你敢不看完!
为了表述的方便,也为了照顾观众朋友们可能保留的对角色的不同理解,我们把一眼就能分清的若蓝和如玫就叫“若蓝”和“如玫”,把事故之后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叫“刘诗诗”。
细节解读——【入门级】
我们先来总结一些显而易见的细节,只要认真看了电影的你都能注意到:
1、若蓝与如玫最大的生理区别是:【若蓝会游泳,如玫不会】。而游泳也是若蓝为了让自己与妹妹不同而特意学习的,后来也成为如玫辨别自己的方法,因此如玫确定身份时选择了跳入泳池试探自己是否真的不会游泳。
2、天伦(张孝全)和阿良(三浦春马)是两个极端类型的男人。若蓝和如玫原本都喜欢天伦那样的男人,所以当若蓝告知如玫是自己主动搭讪阿良这个与天伦完全相反形象的男生时,如玫很震惊——这是若蓝刻意营造出的自己与妹妹的【第二个不同点】。
3、若蓝和如玫是同卵双胞胎,外貌一样,从小又在一个环境长大,父母为了区分她们给她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但是两个小淘气从小互换过很多次,她们自己都分不清,影片开头砸玻璃荡秋千并不是她们第一次换衣服,也不是最后一次。
4、天伦把衣服送给的是被他误当作如玫的若蓝。那件衣服被妈妈发现在若蓝的遗物里,如玫的那件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但是真正的如玫绝对没有经历过被天伦送衣服的事】。
5、阿良告诉若蓝关于“五分钟”的故事,若蓝幻想着自己可以在那偏差的五分钟里使自己与如玫不同,因而阿良送给若蓝一块手表,并且给手表调慢了五分钟,这是这对情侣的默契,【后来一直生活在偏差了五分钟的阿良多次用校对时间的方式辨别刘诗诗】。
6、若蓝对阿良说过自己小时候掉下秋千脑袋上有疤,但是阿良没见过这个伤疤。如玫对天伦也说过自己小时候掉下秋千,天伦见过如玫的伤疤,但是他没有查验过幸存的刘诗诗头上是否有。阿良看到幸存的刘诗诗头上有伤疤,但是由于他没见过若蓝的而无法确认是否是同一个。【所以伤疤无法成为判断姐妹的实质证据。】
7、其实到最后,阿良和天伦都不知道这个幸存的刘诗诗是若蓝还是如玫,但是天伦选择了逃避,而阿良选择了给眼前充满迷惑的她一个拥抱,一如当初四人聚会后若蓝对着阿良说出自己的迷惑时阿良给予若蓝的拥抱,意思是【认可现在的她。】
8、若蓝和如玫一起去毛里求斯的时候,若蓝给阿良写了一封信,信上的内容大致如下:a.我喜欢跟如玫做双胞胎,不再为她抢了我的人生而恨她了;b.我明白了,“不需要快五分钟,也不需要慢五分钟,只是那一刻就好”,我不需要把表调慢五分钟感受自己不是如玫了,因为每一刻我都要享受;c.阿良,我好爱你(的钟表店走字的声音)。←_←闷骚
9、刘诗诗在跟天伦离婚后在阿良家里翻到了佩索阿的诗,然后自己又去了一次毛里求斯。这次独自的毛里求斯之行和姐妹一年前一起去毛里求斯的场景是【交替剪辑】的。
10、在一年前的毛里求斯,若蓝把阿良送的手表放在了教堂,交换了十字架,然后若蓝在海难发生的时候把十字架给了如玫。一年后刘诗诗来到教堂,把十字架放了回去,将阿良送给若蓝的手表交换了回来,然后回到上海阿良的钟表店悄悄把手表放在了阿良桌上,自己独自离去(只不过她的动静太大把阿良惊醒了,之后阿良才追了出来)。
11、影片倒数第二个镜头,当午夜24点的钟声响起时,阿良拿出手表,发现时间不快不慢,正好是24点,然后镜头给到刘诗诗的回眸,全剧终。——常识告诉我们,过了24点,就是新的一天,而【电影正好在新生到来之时戛然而止】。
接下来这部分,是【入门级】里的难点,需要你对中国电影和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一个外国导演对中国电影和文化理解到这个程度,我只能说:请收下我的膝盖!);此外我要简单做一点补充知识,权当课外阅读了。
12、在阿良初遇若蓝后,修表时广播里放的歌是崔健的《花房姑娘》,歌词是这样的:“我独自走过你身旁,并没有话要对你讲,我不敢抬头看着你,噢......脸庞.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方向,我想要回到老地方,我想要走在老路上,这时我才知我已离不开你!噢......姑娘!”这首歌象征是当时阿良的心境,即已经被若蓝所吸引,迷恋上了她。
13、这首歌被老爷子的书掉地而打断,阿良捡起书,念了里面一首诗。这是佩索阿的诗《牧羊人》选章,他是这样念的“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这里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对应着阿良对若蓝的美的心动,不知这个相遇是否是自己的一场梦,而女神其实并不存在;另一方面涉及【进阶级】,详情容后再表。
14、阿良与若蓝初次约会,到广场时正在播放的老电影是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爱情电影《五朵金花》,电影剧情是互相喜欢的年轻人唱歌表达心意,【意指此时阿良与若蓝已互生情愫,因此两人这时十指相扣】。
15、姐妹去毛里求斯之后,阿良在修表时听到收音机里播放的曲子是梁祝,然后被电台插播了毛里求斯传来的死讯,他抬头看见蝴蝶在自己房间上空盘旋——梁祝+死讯+蝴蝶=化蝶,【隐喻肉身的消灭和灵魂的自由】,这是一种东方式的、中国式的含蓄美的表达。导演怕你听到死讯+看到蝴蝶还不能理解这是“化蝶”,还特意放了梁祝的曲子,用心真是良苦啊。
16、当刘诗诗从毛里求斯回来后,她与阿良走上街头,这次广场电影所放映的是1948年费穆执导的电影《小城之春》(华语电影十大怎么排都漏不了的这部片子),片子男女在伦理与爱情中挣扎,而广场上的阿良想要握住如玫的手又缩回。表明此时阿良也在挣扎,示爱还是节制,反应了他内心的纠结。
17、天伦和刘诗诗从海难回来后拍摄的电影片段是阮玲玉的代表作1934年由吴永刚执导的无声电影《神女》,后来在“如玫与天伦离婚”那个报纸上写的小标题是“《神女2014》停拍”。而天伦被张一白告知如玫从海难生还后变的有些不一样了,因此加重了疑虑,在剪辑室里独自观看的也是模仿《神女》中的经典片段。这是导演对华语电影经典时代的致敬,也是为了进一步加深悬疑和突出如玫的演员身份,此处涉及【进阶级】,详情容后再表。
18、电影里两次念了佩索阿的诗,还让牛犇老爷子特意介绍了一下作者的全名和国籍,还给了书名一个大特写(就是让你回去百度的)。导演在众多诗人中选择了佩索阿,为何?科普时间到:费尔南多•佩索阿是葡萄牙著名诗人,“佩索阿”在葡萄牙里的意思是“面具”,而他本人更是创造了七十多个异名(不是笔名)来写不同的诗,并且还伪造了几个“不同的作家”的生平和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有非常严重的自我分裂倾向的大作家,【导演以此来呼应若蓝和如玫这对双胞胎的身份识别有大问题,即自我认同障碍】。
细节解读——【进阶级】
以上只是普通入门级别的解读,接下来就要开始撬动核心了——回来的究竟是谁?
19、在天伦和如玫婚后的家里,刘诗诗坐在沙发上对阿良说自己有如玫的记忆(伸出左手,左手戴着如玫的结婚戒指)、也有若蓝的记忆(伸出右手),然后她双手合十,将分别代表着两个人的手掌心相对合在一起,然后握在一起,【意味着这个刘诗诗是两个记忆的集合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天伦对阿良在走廊里诉说刘诗诗讲故事时一会儿用若蓝的口气、一会儿用如玫的口气,正是在佐证这一点——她有两份记忆,她谁都是,所以讲谁的故事都会不自觉的使用第一人称。
20、天伦坐在电脑前看刘诗诗的片子《神女2014》,然后镜头慢慢拉远,照到背后的如玫照片(因为这是天伦和如玫家,不管现在的女主人刘诗诗是谁,家里的东西都是如玫的),【这个照片只有半张脸,另一半被头发挡住,这两个画面叠在一起的意思是如玫在这个刘诗诗中只占一半,换言之,天伦正在端详研究的刘诗诗,只有一半是如玫,另一半自然是若蓝。】
21、刘诗诗在阿良家说过的话(喜欢钟表走字的声音)、做过的事(早起之后捂着耳朵听钟声、被老爷爷打招呼、跟老爷爷做饭),都是若蓝曾经做过的。这是一种再现和轮回,表达的是——此刻的刘诗诗,她也是若蓝。
22、【所谓“回来的到底是谁”,根本就是导演挖的陷阱,他用张孝全饰演的天伦来代表所有陷进这个陷阱的人,并且让他对这种猜测说出“我受够了”。】
23、导演根本就没想追究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他在电影开头和电影中多次教观众放下这种心态,而用心去接受这个自己。片头刘诗诗的独白不停在问“我是谁”,“我到底是谁”,而在电影开头片名出现之后,正片第一段看似与主人公无关,却恰恰是导演在开头对那个问题的一种回答:一个中年男人找老爷子询问父亲留下的表是否值钱,值钱就拿去修,不值就算了。老爷子用过来人的口吻说“这块表的价值,取决于你啊”……【同样的道理,认同自己还是认同他人,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想。】
24、海难后,刘诗诗夜宿阿良家,早起时也拿起了佩索阿的诗集阅读,与之前阿良磕磕巴巴只念了一句不同,她念了完整的一章,所以我们好好说说。她读的是这一首《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 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这一节对应阿良和天伦两个男人对姐妹的态度,他们之所以一个选择若蓝,一个选择如玫,都是因为双生子比他们自己有相同之处。阿良是因为与若蓝同样迷茫不安,因女友去世后对自己存在的意义有所怀疑,天伦则是因为如玫与他职业相似性格也同样外放。】
“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 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这一节暗示天伦和阿良对姐妹俩的混淆。海难后回来的刘诗诗既不是若蓝,也不是如玫,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人了。】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 少数的悲伤。”
【这一节暗示刘诗诗最终接受了自己全新的人格,决心按照现在的自己活下去,不再care男人也不再纠结自己到底是谁,活在当下活出真我,悲伤也最终散去。】
在这之后,镜头给到字画旁边的窗户,正是阿良得知死讯的时候看到化蝶的地方,然后刘诗诗去了毛里求斯,完成了跟当年的若蓝一样的【自我救赎。】
25、初遇若蓝后,阿良从地上捡起诗集所朗读的《牧羊人》选章原文是这样的:“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的名字。是我把美给了事物,用来交换它们给予我的欣悦。”(他后面只是嘟囔,只跳着念了这句话的几个词)。这里两层含义,一是阿良对若蓝的美的心动,二谁若蓝和美一样,终究是不存在的,【影射了后文中若蓝的死去。】
26、在得知死讯时,化蝶的那只蝴蝶来找的是阿良而不是天伦,是因为那是若蓝对爱人的告别——在肉身层面上,在毛里求斯海难中去世的是若蓝,回来的是如玫。
27、游泳是内隐记忆。所谓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例如,你小时候学会骑自行车,即使很多年没骑了,但是如果有自行车在你面前,你不用怎么回忆,上了车基本上还是会骑车;又比如游泳,你学会游泳了,即使很久没游,但是只要下水,你还是会游,而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想到底要怎么游。刘诗诗在游泳池证明自己不会游泳,说明这个肉身是如玫的,游泳这种内隐记忆是不依赖意识的东西,就像身体的条件反射一样,你的肉体会游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细节解读——【终极】
终于说到这个部分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如果看完前两部分你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儿,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28、若蓝对阿良说“我希望如玫消失”,下一句话是“是不是我消失了,就可以了。”这个预示着接下来她的消失,也就是若蓝肉身的消灭,因此姐妹灵魂得以共享一具肉体,从而解决身份认同障碍的问题。
29、若蓝和如玫姐妹两人在毛里求斯教堂面对圣母像跪下,若蓝说:“让我们祈祷如玫能够幸福”。【对应的结果就是——若蓝的肉体消灭,二个人的灵魂共同依托如玫的肉体获得永久的安宁和幸福。】
30、在海难发生的时候,若蓝将十字架交给如玫,想想十字架的意涵,所以若蓝的行为对应着一种【牺牲自我对他人的救赎。】从电影结构对仗的角度来看,【若蓝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接下来该完成救赎的就是如玫,救赎的结果就是两个灵魂合成一个全新的第三人。】
31、一年前若蓝在毛里求斯的教堂和一年后的刘诗诗在教堂,镜头都定格了圣母像慈祥的微笑,并且在这个灵魂是若蓝和如玫合二为一的刘诗诗归还十字架时,镜头还给了一个特写,是信徒老太太的注目。——不同于西方导演直接诉诸宗教,这种镜头的组合是东方导演来表达度化和超脱得道时最常用的手段。如果有人想感受一下东方电影大师在表达这个意象时候的境界,我就随便举两个例子:胡金铨导演的《侠女》结尾,黑泽明导演的《乱》结尾。
32、再回到片子反复提到的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当几乎所有的写作者都致力于自我的呈现,唯有佩索阿致力于自我的消失。他关于让自己消失的诗句很多,比如这个:“就像人类的幸运在于,每一个人都是他们自己,只有天才才被赋予成为别人的能力……因为我是无,我才能够想象我自己是一切。”双生子也同样经历了若蓝肉体的无,到若蓝与如玫精神共存的有,先消失,再永生。
33、最后告诉你,其实在电影的最开头,刘诗诗的独白在说完“我是谁……我到底是谁”这些话之后,她说的是“没有遗失就不可能找到,任何时候都是这样的”。答案呼之欲出——片名在这之后才出来。
其实《深夜前的五分钟》这个电影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出现在前五分钟(大概是中年男人修表的“自己定义价值论”位置),然后电影接下来用了两个小时,并通过一个悬疑爱情的壳子在解释前五分钟讲了什么。
不懂的你现在懂了吗?没看的你还不快去烧烧脑子吗?
@狼胸肉 @吸桑 合写于2014.10.24
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多余的画面,没有一处多余的音效,这样会不会太主观?如果主观的推荐,可以引起你的质疑,进而去电影院里用120分钟去验证,那我就继续主观下去吧。nn关于电影本身。n导演的镜头感稳定从容,虽然是心理悬疑片,却走的温暖清新的路线。n画面方面,没有着力渲染上海新旧时代的地标,而是用旧城区的老房子来渲染出舒缓的节奏。辅以对小城之春,神女的致敬,电影的背景设定就既富有地域性,又不带棱角,而且有种静与动的协调。n光与影的效果,还有钟表走字的声音,搭配得恰到好处,有种隽永的味道。n画面虽然舒缓淡定,但是一点不冗沉,那些微小的细节,在导演的镜头中,都极有张力。nn关于演员。
阿良聪慧而平和,温柔又坚定,自闭却治愈。(2020.7补几张组里保存的图)春马就是这样的少年吧。
n只能说,一个好导演一部好电影,是可以成全一个演员的。n偏个题,忠烈杨家将中的仔仔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熟男的成熟坚毅,在他演的别的剧里真的难以想象。n在深夜里,刘诗诗算是进入状态了。n这一次的双生花,不像步步惊情里那样依赖于人设的巨大反差,而是在细微处见不同,声线的起伏,表情线条的动静,都颇具辨识度。n至于性格方面,也和步步里的脸谱化完全不同。表面上若蓝淡泊无争,如玫处处先声夺人。其实通过眼底流露出的纠结,如玫的傲娇自有其单纯,而若蓝的隐忍却心潮暗涌。nn关于内容。n用五分钟的落差,去追上另一个世界,去步入另一种人生。这是阿良告诉若蓝的。从若蓝惊喜却迟疑地问真的行吗之时,后续的情节恐怕就已经展开了吧?我认为回来的是若蓝,所以,若蓝追上了那五分钟。n所以,若蓝是幸福的,因为有个自闭的治愈系少年愿意用五分钟来包容她。n愿意等着她,哪怕她走上没有他的道路,他也不会让她一个人。nn关于剧情。n开放式结局是导演留给我们的一个思考点,对此,剧中人做出了不同选择:n面对未知和被包裹的真相,天伦的反应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的:怀疑,反证,抗拒,逃避。 n但是阿良选择了用温柔去包裹迷惑以及不确定的生活,等待真相自己浮出或者演变。nn那么,回来的到底是谁?n虽然剧中故意设了几个坑,想增加悬疑性,但我倾向于是若蓝。n这片没有双女主,若蓝就是唯一女主。整个故事说的就是女主在时光的机缘巧合中,过上了与她最初的愿望相左的人生,于是她一直都在猜测在设想如果继续最初的人生会怎么样。n命运恰好给了她这个机会,让她可以与她的愿望迎面相逢,所以她抓住了这个机会。n但是最后她发现,既然时光已经把她塑造成现在的样子了,她还是继续现在的人生比较幸福。nn依据如下n1.剧中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句应该是推动情节的一个key word:n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 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 他们感觉你是谁 而你是一个陌生人 做你所是的人 即使从未爱过 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 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n伴随着这首诗,若蓝/如玫做出决定性的选择,回毛里求斯换回了手表,并且校准了时间,不再需要那五分钟的落差。nn推理剧都是要排除各种迷雾的。 n拿电影宣传语来论证,谁苏醒,就是谁回来。最后苏醒过来的是若蓝的内心。 n如果回来的是如玫,那么从书里顿悟之后,应该是会主动走向天伦的方向才对。 n至此,回来的肉身只是一个载体,承载着愿意苏醒的灵魂。n n2.在表象上,如玫跳舞那一段的小性感真是单纯又张扬。 n后来拍神女的那一个,倒是内心曲折迂回才能扮演,所以倾向于回来的是若蓝,因为若蓝是表面温和被动,内心却细腻偏执的性格。n这里还有一个可以验证的细节:最初四人聚会时,如玫说过两句话,一是若蓝更适合演戏,一是其实若蓝更自由。n然后张一白导演评论回来的神女时,说了一句:如玫变了,变得更自由了。n两个自由,正是验证回来的是若蓝。nn3.海难消息传来时,阿良眼前的蓝蝴蝶应该是若蓝的象征,但是象征内心还是身体并不确定。 n也可能若蓝的本心想回来阿良身边,但是若蓝一直有心结,她认为如玫总是抢先一步拿走了她的人生,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拿回自己人生的机会在眼前,会不会想试一试? n所以蓝蝴蝶从教堂飞到阿良眼前,其实是若蓝放弃初心,但是难舍阿良,所以让本心来寻找阿良。nn4.阿良应邀去判断回来的是谁,看见准确的订婚钟,是很失望的。n在海难之后的医院里,他还不能确认回来的是谁,所以只是黯然离去。这一次,他再次确认,不管回来的是谁,反正都只想要做如玫。n所以他对对天伦说:她在医院抓住了你的手,这,就是一切!n言外之意会不会是:我愿意包容她,她选择什么,就成全她。nn阿良的温和包容的性格是很难爆发的,但是他唯一的一次爆发就在去确认了若蓝之后。n这里就引用回复里般若筒子的判断:n“全片阿良只有在这里 情绪激动 其实应该讲有些愤怒 n至少有些生气 若蓝的选择以及天伦的不珍惜”nn有筒子认为订婚钟是准确的,所以验证回来的是如玫。我不这样认为。n我认为是刻意校准的。 n毕竟若蓝/如玫是准备好了才迎接阿良的检验的。 n阿良走后,镜头单独给了若蓝/如玫,表情复杂地看着钟。 n在若蓝的人生里,应该是不会和如玫分享五分钟的秘密,因为这五分钟代表她想要的没有如玫存在的世界。n所以,如玫不知道五分钟的秘密,因此不用特别在意时间。那个漫长的对着钟的镜头就没必要存在。nn5.在海难之后,导演有意挖陷阱,营造出一种一个肉身承载了两个灵魂的状态。就是刘诗诗宣传时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n其实如此相似的两姐妹,与其说是两个不同的灵魂,不如说是一个人的两个自我。n这两个自我在去毛里求斯之前,始终互相分享,也互相争夺。为此陷入相爱相杀之中。n关于结局,一种说法是若蓝的自我先顿悟了,让分裂的自我合二为一,所以若蓝肉身化蝶。n因此若蓝的灵魂顺利进驻如玫的生活,所以回来的,虽然是如玫的肉身,其实是若蓝的自我。n为什么回归的肉身既失去了如玫的活泼张扬,又失去若蓝的沉静,变得有点阴郁,还有点歇斯底里?n可能有人认为,如玫觉得自己抢夺了若蓝的生命,所以负疚,因此要活出若蓝的人生来。nn但是,n在与天伦决裂的那场戏里,她被推倒在地,支撑着抬头,质问天伦:你从一开始就没有爱过如玫!n这里的语气,我觉得不是问号,而是感叹号。n那种神情,不仅仅是悲哀,愤怒,而是一种不甘。n为什么不甘?因为她起初以为是天伦选择了如玫,但是在天伦最终摊牌之前,与她对视,问她“你是若蓝对不对”时,她眼神里有些百感交集。n然后被推倒之后的质问,更像是终于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如玫真的抢走了自己的人生,天伦爱的应该是自己。nn6.但是,当与天伦决裂,电影也换人了,从如玫那里继承的人生,又全部还回去了之后,若蓝开始疑惑她到底是谁。n当她在阿良的店里醒来,请求阿良不要留下她一个人时,那种熟悉的感觉,让阿良忍不住要自我提醒一下了,于是他轻轻确认:如玫?n可是若蓝却蓄满眼泪地缓缓自问:我,不是如玫吗?n这也是一种自问。不是已经欺骗自己欺骗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吗?不是连会游泳的本能都已经被掩藏了吗?为什么在面对本心的单纯而宽容的爱时,又有了那么熟悉的感觉?nn最后,若蓝终于认识到,她不应该再纠结于以前被拿走的人生,也不应该沉浸于现在被取回的人生,她只应该成为全新的并且完整的一个。n所以,若蓝换回了表,并校准了时间。因为她决定跟随事故之前的初心走下去了。n那时候的她,本来已经决定珍惜现在的每一刻,不去怨念不去计较不去假想了。但是一次事故,反而让一个可以洗刷多年怨念的机会送到眼前,所以她迷惑了,做出了违背初心的抉择n现在,终于可以坦诚面对自己的每一刻了。n这应该就是最终的苏醒。nn我对肉身的判断,经历了若蓝-如玫-若蓝的过程。最后一次判断,主要基于两点。第一是导演花絮,在解释若蓝跪着祈祷时,解释说:“主人公在忏悔”。n第二,若蓝心里压抑的希望如玫消失心思,一直让她自己都害怕。所以最初和阿良定情的聊天中,她先是说出内心的隐秘的恶念,接着就反省,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应该消失。n但是,自从天伦错认她,并送她衣服开始,她就变了。她发觉她完全可以胜任。n随后她穿上那件衣服决定和如玫去旅行,告别阿良的时候,表情复杂。之后她先回房间,面对镜子,做了一个缓慢以手覆盖全脸的举动。n此前和此后,若蓝也有面对挂钟试图沉浸到另外一个世界的表情,但是和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更像是一种决心。nn关于结局,我很喜欢天残娘在回复里说到的(容我引用一下):n “表校准回来了,我猜想是它写给阿良的信里说,她既不想快五分钟,也不想慢五分钟,记住这一刻就好。n 所以,这应该算悬念解开了吧,这只表象征的若蓝的回归,而若蓝也巧妙地和把自己和前女友区别开来,让阿良记住~”nnnn不管如何,剧情讨论并不是我最关注的,我喜欢的是这部电影,并非一个谜底。nn关于值不值得去看。n电影最开始有男人拿着父亲的旧表,很随意地来问:值得修就修,不值得就不修了。n师傅沉吟一会儿,才回答:它的价值,取决于你啊。n是的,对父亲的怀念有多大价值,都取决于你。n电影里那男人也立刻端肃了表情,说“那还是修吧!”nn电影也是一样,叙事流畅,色彩温暖,画面干净,一切都是舒缓从容的。没有酷炫特效,没有奢华取景,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没有剧烈的听觉撞击。n不诱导,也不宣告,不愤怒地抗拒,也不热烈地宣扬。但是拍摄手法如此细腻,画面温和而有张力,貌似不着痕迹,但是又刚刚正好。n值不值呢?取决于你。nn对于那么多一星评分,虽然尊重每个人的看法,但还是略有遗憾。n电影可以只是找乐子,但也可以是别的什么吧?n引用一段导演的话吧:n行定勋:现在想让电影在商业上红起来,电影需要非常好懂。但电影不应该是这样的,通过看电影,应该可以让人发现某种自己不知道的节奏。比如说现代的我们,在接触到之前所说的电影时,会受到冲击到的人和不会被受到冲击的人,我想二者果然是不同的。有时,看到和自己节奏不同的,异常的东西时,自己的世界就能扩展开来。电影应该是这样,所以这个电影我特别重视使用安静并且缓慢的节奏进行了演绎。nn看见短评的给分,忍不住要矫枉过正一样给五星了。n如果我们不能认真地对待那些认真的电影,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各种低俗的笑梗,各种拙劣的桥段,各种贩卖视觉却失去思考的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