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设置的背景为处于金融危机风暴中的香港——中西方融合的前沿国际化大都市。影片在初始阶段,便辅以快速剪辑的镜语营造出香港快节奏高压力的大都市图景:都市白领在高楼林立的健身房挥汗如雨,职业女性脚踩高跟鞋快速地穿梭于高楼大厦写字楼,香港市民争相购买股票。紧随其后,本片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所有人都被贴上英文标签,艾米与Derek二人情场分手后,职场再见,效忠不同的投行,面临着职场上的针锋相对,同场竞争。片方在宣传时,特意强调“商战”,主线为商战,副线为情爱,用托马斯•沙兹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一句话说,是“透过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冲突处理性别的矛盾与情爱。”为突出“商战”的绚丽效果,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游动的,创作者不惜花重金,把分体空间设定为跟随男女主角辗转的全球各地。香港是工作中心自不必说,主角们靠着海南航空的两张赞助票愣是从香港飞到伦敦这样低级的商业性植入我们也先不提。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男女主角俨然是空中飞人,以工作的名义招摇撞骗,行游四方,逛遍全球。五星级酒店、香槟红酒欧式大餐、豪华跑车、豪华住宅,一系列属于社会上层的标签,瞬间闪瞎你的眼。拿国外的MTV式风景哄骗观众也就罢了,就连女主角的老家成都也难逃厄运,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为堪比欧洲的华丽景色。欧式街道、新的产业区,宽阔的马路,成都不再是朴野市侩生活味的城市,它变得陌生而可怕。艾米的家显然也是一派好莱坞乌托邦式的家庭架构,在美式别墅的花园里,亲戚朋友款款走来,举手投足间俨然是西方家庭的味道,连见面都改成了贴面礼与拥抱。创作者绞尽脑汁为观众打造一个自以为的“高端”环境,“时尚的气质”,站在自我的阶级属性去臆想大众,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说之前的国产romantic还停留在三里屯、国贸级别时,那《亲密敌人》则在影像与语言两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不仅把视角放准全球,在语言系统上也进行了革新。后九七时代的大陆女与ABC(american born china)男的爱情故事,全片将近一半都以英文台词进行,这就使得全片的语言系统显得冗杂而尴尬。艾米的香港同事说着不地道的国语,梁咏琪时不时穿插几句粤语,李治廷说着港灿的拗口国语,本是操一口京片儿的徐静蕾与英达、苏小明等人却不知为何空降成都。这些尚且是国语范畴,当徐静蕾飙出英文台词时,你是否又有一种重新考六级听力的胃部不适?徐导演的执着,不仅仅是在于要把电影拍成与“静蕾体”一样好看,还要在一票华语女星都不敢张嘴开洋腔的自卑时代里,勇敢地背诵出一首首带有京腔的犹如四六级作文般的台词。
好哇,这一次盛大的徐氏自我意淫包括:哈佛毕业,成都富二代家庭,有个钻石般闪耀神一样的ABC男朋友,投行女,开凯迪拉克,狗屎运——居然新手一个随便就能谈成一桩世界级的大Case,哪怕再无理取闹——打扰黄立行工作并且把人家拉到深山老林然后把人手机摔了再一个人把车开走,哪怕再好吃懒做——哈佛毕业在家无所事事找工作靠男友,仍然可以骗得男友反复追求完了最后求婚还有颗巨他妈大的钻戒
老徐,别再骗自己了。你看看你胳膊上那肉吧,还有,可以好好弄弄你那头发吗?
黄立行这个狡猾的同学硬是一点爱情感觉都没演出来,老徐处心积虑的情节——本来是为了催生他俩之间的火花——统统被黄立行硬生生演成了姑侄俩。还不如他跟梁咏琪之间的火花呢!话说梁咏琪打电话给amy假意劝和,黄立行在旁打情骂俏那段真有爱啊;黄立行对梁咏琪说“要是其他女人都像你这样就好了,要不我们两个在一起吧”哇,当时观众都说什么来着,“好啊!”这必须是真爱啊。徐导演一定是看不下去了才故意让梁咏琪说“这笑话好笑吗?一点都不好笑。”徐静蕾你太没气量了!你为什么不让这对小鸳鸯在一起!最后还让人家毫无理由的辞职,告别的时候梁咏琪的眼神和台词都是如此的幽怨,都是给你活活拆散的!
总之我觉得这部戏作为追男仔的筹码非常失败,而且每一部我们都会发现黄立行的真爱绝对不是徐静蕾,上一次真爱是莫文蔚,这一次真爱是梁咏琪。如果杜拉拉时期老徐还向黄立行展现了一点小女儿娇态——好吧,不就是草根女孩装傻吗,与其说娇态还不如说是蠢相,这一部亲密敌人老徐反而更加将自己的缺点向黄立行展现的淋漓尽致:老态横生,身材走形,邋遢发型,没口好牙,无精打采,以及致命的一口破英语——那还说什么哈佛毕业啊!那发音还不如煤老板的“Correct”呢!
哎,演了这部戏黄立行要是爱上你那只能是因为他突然脑梗并且瞎了。
老徐,追男仔还需加油。如果你真的那么狂野,还要拍第三部来追他顺便吃他豆腐,我建议可以让黄立行饰演一位车祸暂时瘫痪暂时失明暂时破产的钻石王老五,这样你就可以施展你那阿姨般姐姐般的胸怀,对他温柔体贴不离不弃,你也不必展示走形的身材穿的山青水绿,更不必说英语啦!没有该死的漂亮的比你有气质的女二号(说真的,片中的女演员每个气质都比你好,气质最好的是那个香港司机,你说你们投行气质怎么都像是北京广告公司似的),有也没用因为她们才不会对黄立行不离不弃。到最后,黄立行病一好,哇,发现还是你最好最贴心,立马开着港粤两地牌照的凯迪拉克跟你结婚。
多好啊,忘了时尚商战吧,忘了什么独立而有气质的都市女性吧,因为你穿什么都很难看,真的,尤其是穿正装,活像个搞推销的
正当《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的两个大老爷们儿为了“争上游”打的水深火热的时候,一个倔强的小女子横空出世了。她,就是万千70 80后文艺男青年心中的女神,老徐……
打个比方,如果给让无数人觉得坑爹的《杜拉拉升职记》打30分的话,那么《亲密敌人》最起码能拿到80分。当然这个80分,并不是和两大片来比较,事实上,《亲密敌人》也许并没有《十三钗》的大气和《龙门飞甲》的情怀,但剧情紧凑,风光养眼,黄立行耍贱都快赶上王小贱了,笑点十分密集,如果拿它和《失恋33天》比,那就是,《失恋33天》除了文章哪哪都特一般,《亲密敌人》,除了老徐的演技,哪哪都挺好的!
说到老徐,我并不反对她靠卖萌装纯这一招鲜吃遍影视圈,只是希望她在进行电影艺术创作的同时,别忘了自己还是个演员,演员还是不能像才女一样只追求自然美,何况您又是需要靠穿吊带碎花小裙子来突出文青气质的姑娘,对副乳和脖子还是需要多在意一下的,毕竟大银幕那么大,你让观众看着那对抖动的副乳情何以堪,只能套用《十三钗》的话说:你看看你两边这么晃荡晃荡的怎么能行啊!!
之所以觉得《亲密敌人》值得推荐,是因为徐静蕾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是为人民着想的,不管她演的怎么样,但至少她在筹划电影的时候,对档期选择有着明确诉求。“为圣诞档量身定做的爱情喜剧大片”这是徐静蕾对《亲密敌人》的定位,看着简单,但对正处于盲目疯狂青春期的内地电影市场来说,大多数导演都处于沉不住气的阶段,电影还没做好就赶着要上映,对大环境压根置之不理。就拿贺岁档来说吧,您看人家北美人民过年,去年看了罗伯特·德尼罗的《拜见岳父大人3》,今年看连邦·乔维都参演了的《新年前夜》,什么叫雀跃!什么喜庆儿!再看我们,大过节的不是南京大屠杀就是大漠孤烟直,就算入围了奥斯卡,人民群众也没法跟着您乐啊。更何况,去年我们还看了《赵氏孤儿》,前年看了《十月围城》,大前年还有《梅兰芳》,真是年年过年有血流,满眼都是心酸泪啊,我们能不一年比一年苦大仇深么?所以,在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观众还是需要《亲密敌人》这种生于春风里,走在新世纪的电影来平复我们那苦逼的心的,这种“定制的快乐影片”,对于刚刚经历完离奇井喷的内地华语电影界来说,是一种必需品,也是急缺品,而徐静蕾这种有目的的定制意识,也恰好折射出了中国的青年导演,正在渐渐走向更冷静、更专业的电影工业正轨上来。
《亲密敌人》讲的其实是一个比二人转还俗不可耐的爱情故事,一对分手恋人,经历种种风波重新走在一起。不过虽然俗,但并不影响老徐生生打造了好多让人特别有“体感”的台词。比如,黄立行跟梁咏琪控诉:“她想去投行工作,我就帮她介绍,她却反而更生气,躲在一个角落默默掉眼泪,然后你就只能不停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可你都不知道自己在对不起什么。”再比如,徐静蕾走路摔了一跤,黄立行在旁边大笑,徐静蕾爬起来就喊:“你知道我最恨你的是什么?!就是我想哭的时候,你却想笑!”比如钟丽提教育他们俩说:“结婚就是碰上了就要赶紧结,恋爱太久就结不成了。”比如最后,徐静蕾大胜黄立行时候说:“太好了,你终于把我当成一个真正的对手了。”这些都是成熟男女的爱情观,每个谈过几次恋爱,经济又独立的姑娘应该都会感同身受。
现在好多二百五男的,你跟他说你想让他陪,他跟你说“我最牛逼!”,你跟他说你挣钱比他多,他跟你说“我最牛逼!”,你跟他说你怀孕了,他跟你说“我最牛逼!”,你跟他说咱们结婚吧,他跟你说“我最牛逼!”,你跟他说你要跟他分手,他跟你说“我最牛逼!”……完全没法交流,因为人家压根没把你放在眼里,为了能让男的觉得棋逢对手,女的一哭二闹三上吊,用尽各种办法,只为寻求平等。其实《亲密敌人》从终端上也是要说这么一件事,艾米闹啊折腾啊,最后嘟着嘴去投行跟derak打啊算计啊,说白了就是为了让自己被重视被关注,就是忍不了同是哈佛毕业凭什么你那么忙,我这么闲,就是耍小孩儿脾气也是为了争口气……这么说着,还觉得挺有女权主义色彩的……
由此可见,世上本没有好导演,恋爱谈多了,也有可能成好导演……
这一回,土产的时尚片终于没把镜头对准了北京三里屯。十月末,《幸福额度》和《与时尚同居》双双失败。本土时尚片的一大败笔是价值观作呕,人物不贴主题,故事不贴背景。要么是台湾的嗲女跑来北京胡同撒娇,要么是狠命吐着蹩脚台词的香港老炮,混乱、糟糕。身为标准的北京大妞,徐静蕾太清楚问题在哪了。只要电影放在北京,其质量和空气一样糟糕不说。无论怎么个珠光宝气,最后都洋不起来的。于是,她带着那位ABC,来到了香港。拍电影谈生意,电影里谈着生意还谈感情,听上去就是“人生的大和谐”。nn《亲密敌人》从香港摆到了英国,接着还有南非和澳洲(据说有些也是嫁接出来的),清一色的英联邦国家地区,洋气。中间还回了几趟成都,贵族生活,富丽堂皇。看那醒目的海航班机,两个人贫嘴的乏味劲,我愣是想起了冯小刚引以为傲的段子片。只是说到段子,这《亲密敌人》恐怕都凑不上几个像样的段子。nn影片一大问题就是虚假,故事空洞。这个假的问题不在于徐静蕾是不是文艺女王,也不在于剧中角色是怎么又做投行又恋爱的。总之,《亲密敌人》的人物毫无存在感,什么哈佛学历、酒店豪车,跟人物角色完全违和。你说他们是在香港工作,我看更像是去扫货。故事主场景说是在香港,我怎么看,它的场景和空间都不像发生香港。这不是拍几个中环街景,丢几个香港的俯瞰空镜就能弥补的。那些标签元素,电影里几乎没有。惟独安排了一个好心给钱的细节,回想起来,相当讽刺。再不然,那些夹生的中英文、粤语还有四川话对白,真有必要吗?中环的投行精英就这幅模样?nn两帮人马半路上相遇,像极了《与时尚同居》;餐桌上的离婚爸妈,完全就是翻版的《幸福额度》。往更远的说,看人家杜琪峰和韦家辉编的《单身男女》,不到最后都根本不知道主人公的选择。相比之下,《亲密敌人》的故事就跟纸糊的一样,到处都透着假。只要看到故事开头,观众就能猜到结尾。因为全片就这么两号人,没有出现过第三者,更没有工作以外的情感威胁。搞来搞去,没锂也没利益,就是爱多爱少的那点破事。nn戏里的徐静蕾和黄立行不来电,做配角的李治廷和钟丽缇,酱油打得可欢了。尤其是李治廷,一个以专业自居的财经博主,莫名其妙地成了好心的八卦狗仔,帮助别人再续前缘。如此庸俗的桥段,编剧也真有想象力。在我看来,感情是感情,生意是生意,两条线索要编一起,那是需要能力的。没有能力,那就别瞎玩。nn再有,谈生意是谈生意,拍电影是拍电影。上一回《杜拉拉升职记》里植入广告被人狂喷,这回稍有收敛,没敢再打着品牌LOGO的大特写收钱了。只是,徐静蕾依然没有忘记她的生意经。全片下来,又是十来处地方,一眼可见。客观地说,《亲密敌人》的商战部分拍得还凑合,安排了卧底、联手等等,典型港片桥段。无奈整体没有闪光点,乏善可陈。而只要一切到两个人的对手戏,我就恨不得手上有个遥控器……【东方早报】
不经意的一句台词,却彻底击中了此片命脉。在笔者看来,《亲密敌人》的确是一出西式婚宴的冷火锅,它是如此不协调、笨拙、不对味,于观众而言,着实是一桌拼贴了无数标签却浑然不知其为何物的残羹冷饭,创作者所能做的,便是将不伦不类的残羹冷饭一律倾倒在火锅中,任由观众品尝。至于个中滋味究竟为何,他们已不愿再深究。
影片设置的背景为处于金融危机风暴中的香港——中西方融合的前沿国际化大都市。影片在初始阶段,便辅以快速剪辑的镜语营造出香港快节奏高压力的大都市图景:都市白领在高楼林立的健身房挥汗如雨,职业女性脚踩高跟鞋快速地穿梭于高楼大厦写字楼,香港市民争相购买股票。紧随其后,本片主要人物先后登场,所有人都被贴上英文标签,艾米与Derek二人情场分手后,职场再见,效忠不同的投行,面临着职场上的针锋相对,同场竞争。片方在宣传时,特意强调“商战”,主线为商战,副线为情爱,用托马斯•沙兹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一句话说,是“透过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经济冲突处理性别的矛盾与情爱。”为突出“商战”的绚丽效果,电影的叙事空间是游动的,创作者不惜花重金,把分体空间设定为跟随男女主角辗转的全球各地。香港是工作中心自不必说,主角们靠着海南航空的两张赞助票愣是从香港飞到伦敦这样低级的商业性植入我们也先不提。英国、南非、澳大利亚,男女主角俨然是空中飞人,以工作的名义招摇撞骗,行游四方,逛遍全球。五星级酒店、香槟红酒欧式大餐、豪华跑车、豪华住宅,一系列属于社会上层的标签,瞬间闪瞎你的眼。拿国外的MTV式风景哄骗观众也就罢了,就连女主角的老家成都也难逃厄运,被当地政府改造成为堪比欧洲的华丽景色。欧式街道、新的产业区,宽阔的马路,成都不再是朴野市侩生活味的城市,它变得陌生而可怕。艾米的家显然也是一派好莱坞乌托邦式的家庭架构,在美式别墅的花园里,亲戚朋友款款走来,举手投足间俨然是西方家庭的味道,连见面都改成了贴面礼与拥抱。创作者绞尽脑汁为观众打造一个自以为的“高端”环境,“时尚的气质”,站在自我的阶级属性去臆想大众,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说之前的国产romantic还停留在三里屯、国贸级别时,那《亲密敌人》则在影像与语言两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不仅把视角放准全球,在语言系统上也进行了革新。后九七时代的大陆女与ABC(american born china)男的爱情故事,全片将近一半都以英文台词进行,这就使得全片的语言系统显得冗杂而尴尬。艾米的香港同事说着不地道的国语,梁咏琪时不时穿插几句粤语,李治廷说着港灿的拗口国语,本是操一口京片儿的徐静蕾与英达、苏小明等人却不知为何空降成都。这些尚且是国语范畴,当徐静蕾飙出英文台词时,你是否又有一种重新考六级听力的胃部不适?徐导演的执着,不仅仅是在于要把电影拍成与“静蕾体”一样好看,还要在一票华语女星都不敢张嘴开洋腔的自卑时代里,勇敢地背诵出一首首带有京腔的犹如四六级作文般的台词。
徐静蕾是内地少有的、以演员身份出身的年轻女导演,自2003年开始当导演后,在八年间先后执导过《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五部作品,前三部为艺术电影,以《杜拉拉升职记》为分水岭,标志着徐静蕾从艺术电影创作者转型为商业片导演。在《杜拉拉升职记》收获到1.5亿票房后,更加扩大了她对商业电影的野心。作为女性导演,她着迷于女性独立角色的书写,迷恋于塑造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我和爸爸》里的少女小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学生,《梦想照进现实》里的电视剧女演员,《杜拉拉升职记》里的杜拉拉,每个角色都带有创作者自我指涉性的延续,倔强、勇敢、感性,基本气质大致相同。《亲密敌人》同样延续了以往女性角色的气质,但是又与前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部主流商业电影中,女性可以参照为“花木兰模式”的变形,演变为“商战+恋爱”模式,艾米是女强人序列中的一员,她不甘心“一年365天只有28天在一起,在一起时也天天工作打电话”的感情,不想在感情上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宁愿跳槽到另一家投行,选择与前男友在事业上较量抗衡。这意味着女性权力的崛起,她与Derek竞争,试图僭越性别秩序,身上贴满了伪好莱坞的标签,但到头来还不是轻叹一声“我好累”,在影片最后接受了Derek的求婚,殊不知却在自身所预设的男性中心标准下维护而肯定着男性权威,最终以好莱坞式的父权制影像语言编码方式让女强人在反抗男性中心话语的同时坠入男性中心意识形态的罗网。中国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般,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共同存在。面对日益完善的消费社会和庞大而不可小觑的消费文化,也许它们并无法带来女性的真正解放,相反却是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压抑。通篇看来,女主角艾米的逻辑是混茫而错乱的,她始终无法说服自己,身为导演的徐静蕾同样也说不圆这个弥天大谎。我们丝毫看不到艾米与Derek之间的爱情有多么感天动地,却常常感受到人老珠黄青春不再的女主角努力收起隆起小腹穿紧身礼服的无奈与倦怠。爱情的解决是借由两人事业上的合作走向和解,更为讽刺的是,男主角求婚居然是用一纸合同,婚姻细则皆被资本侵蚀异化,在物化的时代,爱情却无法成为抵抗异化的救命稻草。时代发展太快,这样的空洞无奈也许有意无意间流露出现实的几分残酷。在影片结尾,导演又象征性地出了几行字幕,鼓励大家要在2012年“在一起”,以画蛇添足般的笨拙结束了自己都无法证明的伪命题。我们是否可以说,走出内地的“杜拉拉2.0”脱离了群众,不但没有给予观众、尤其是都市白领心理上的安慰,相反却在物化的环境中给了她们当头一棒,“高端”与“时尚”变得虚假而难以忍受,如空中楼阁般的剧情设置会让观众很受伤。无论是商战还是情爱,于艾米而言,并不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叙事策略上,也无关痛痒,而恰恰被徐静蕾忽视的那一部分“头等大事”、那些市民性的根本欲望,在电影中得不到一丝展现。而回忆起《失恋33天》里东方新天地的喷泉旁的那个甜吻,或许后者更能激发一个观众对于影像的认同感。
唯一能让观众获得认同感的。第一,是这么高端的人,也用联想电脑。第二,这么高端的人,居然也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