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李庚希胡军沙溢涂松岩马丽梅婷童瑶萨日娜张国强赵珈琪王自健王天辰侯雯元王骁高至霆刘奕铁朱嘉琦陈美伊陈雨贤李沐子许沁廖银玥李金江刘德熙
类型:剧情运动国产导演:张晓波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2分热度:444 ℃ 时间:2022-03-20 16:51:1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多年以来,我对标题里这个问题都有一个自认相对完善的答案:
你即便再如何努力,大概也无法超越天才,但热爱能让你在认清了这一现实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努力。
资质的差别永远是最显而易见的,这点在竞技体育里展现的就相当赤裸。
博尔特一定是世界上训练最努力的短跑运动员吗?
恐怕未必,可他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但这部《超越》,又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比天赋、努力、热爱都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寻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竞技体育的根本,其实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不断自我超越,随着一项一项纪录在历史上不断地被刷新,人类越跑越快、越跳越高。
从个体上看,超越所有人成为第一就是竞技体育中绝对的目标吗?
《超越》告诉我,个体的自我超越也许比赢得比赛更具意义。
这部戏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历程的浓缩,更是对剧中两代人间不同的理念与精神的探讨。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看了《超越》,我甚至都不知道短道速滑——这个我从小就认为是中国传统优势的项目,居然是在90年代才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之中。
可见,一个运动项目在一个国家的知名程度,和在这个项目上代表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是正相关的。
在《超越》中,胡军所饰演的陈敬业代表着努力,沙溢出演的郑凯新则代表着天赋,两人对于短道速滑的热爱并无区别,但也注定了无论是在赛场上下两人都会相爱相杀。
因为剧集使用了平行讲述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故事的叙事方式,所以观众能清楚地知道,在过去能为了彼此两肋插刀的兄弟,如今见面却是针尖对麦芒。
这样的叙事既增强了两代短道速滑人之间环境条件的对比,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代人之间未曾改变的体育精神,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巨大的悬念,陈敬业和郑凯新为什么关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显然,两条故事线必将最终交汇,老一辈身上的遗憾和伤痕,在新一代这里是否能得到化解呢?
李庚希饰演的陈冕,作为当下故事线的女主角,早早便被父亲陈敬业判定为了天赋不足,但在教练郑凯新这里,却看到了她与她父亲一样拥有的热爱与努力,她最终能走到哪一步,也是我对《超越》最大的好奇与期待。
陈敬业对于女儿天资的不信任,与自己年轻时期,被半路出家却极具天赋的郑凯新不断追赶超越,恐怕也不无关系。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老友之间的隔阂,都该如何化解,无疑是《超越》的重要议题。
从马丽饰演的教练吴庆红到陈冕这三代短道速滑人,我既看到了传承,更看到了变革。
《超越》演到现在,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挫折的故事,但与此同时又不乏欢乐和温馨,片中没有尽善尽美的英雄,都是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奋斗的普通人。
它没有回避冰上项目从始至今在开展上所遇到的困难,它不断在展现着一群荷尔蒙满溢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和不和,它没有淡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所能诱发出的人性矛盾,与失败会带给人的恐惧。
但正是因为以上这些,《超越》中让人最热血沸腾的,不再只有主角赢得了比赛,还有我们看到主角突破了心结、超越了自己。
《超越》另一点让我非常喜欢的设计,是每集最后都有一个与当集故事主题相近的真实短道速滑人采访,有教练,有运动员。
让我们看到故事里的这些热血与热爱,并不止存在于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短道速滑的这一项目的发展历程,与其他运动项目,乃至中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都是共通的。
短道速滑在这三十年间的不断超越,恰是中国这三十年间不断超越的缩影。
我们的过去是超越的历史,而我们如今也仍在超越,希望我们的未来也不会停止。
在刚看到电视剧《超越》的预告片的时候,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燃”。那种燃不是像二次元那样用炫酷的特效凸显出来的燃,而是会渗透人心的,带有真实感的燃。特别是看到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冰痕的时候,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魅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剧有两条时间线交替进行叙事,分别是中国短道速滑刚刚起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短道速滑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两个时空的相互穿插,能够让观众看到中国短道速滑整整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也能感受到运动员们世代传承的超越精神。
剧中80年代的三人,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相信之后的他们,一定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而现代线中,当初野路子的郑凯新,成为了会为租借冰场费心的教练。不知道当郑凯新知道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时,他会如何对待陈冕。而追逐短道速滑梦想的陈冕,相信也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以及面对更多的困难。
剧中有处情节的设计十分精妙,在江宏跟陈敬业在钉招牌的时候,“队”字没了“耳刀旁”,只成了“人”,旁人都在嘲笑,但是吴庆红却说,有“人”才有“队”。这一情节传达出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人”。片尾的采访中,有位老前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在于人怎么想,怎么做。短道速滑在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们的这种拼搏精神,也离不开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如果当年不是有老一辈人在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引领下一代的人,才让这项只有三十年的竞技运动,得以留存下来,甚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剧尾对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是本剧的一大亮点。这一形式给予到观众的不仅仅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多了一份感染力,那个年代的参与者,述说着当年的事,为观众带来的是直击人心的触动。
看过剧之后,有个动作在我脑海中挺挥之不去,因为这个动作无论是在预告中还是在正片里,都多次出现。就是那个看似简单的单腿曲蹲,一个简单的动动作经过不断重复,带给运动员的是难以想象的枯燥和乏味,但他们以热爱作为动力,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
其实这部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一项运动背后真实的情况,也让观众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失败,只要热爱在,只要有坚持,只要有心战胜一切,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他们不过是最平凡普通的人,却做着最伟大的事。
此时的我还蛮想去一下我们这边的冰场,重温我小时候对雪的向往,也想感受一下,冰刀与冰碰撞在一起时的感觉。
陈敬业:n 展信佳!我是你的饰演者高至霆。借着《超越》豆瓣开分的档口,我起笔写下了这封信。n 几天前,《超越》播出过半了,评分却一直没有公布。相比期待,说实话我更焦虑。因为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并不了解冰上运动。是的,不是每个东北人生下来都会滑冰。可你身上背负的命运感太打动我了,幸好试镜后导演认可了我来扮演你,后来很多媒体说我是沾了肤色黑,像胡军师兄的光,这是不是说明观众也认可了导演的选择,让我感到荣幸和开心。开心之余我就开始焦虑:敬业,我能否演好你?
仅仅70多天的训练,我看着结痂又受伤的脚踝感叹你们运动员可真难啊!要是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能出成绩,得有多不甘心呢?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你的不甘心,我掐掉了郑恺新的秒表。十余年日夜训练出的自信和自尊,在天赋面前粉碎。初看剧本时,我也曾片面的把你的很多行为归类成“嫉妒”“小心眼”。对不起,当时的我没有理解你。在找到你成为你这件事上,我要感谢马丽姐。在合作之前我以为每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不笑场,结果她才是那个最快进入角色带动我们感动我们的人。有时我恍惚觉得她的身影能和我的大学班主任刘天池老师重叠在一起,就像吴庆红教练之于你。有吴教练的指导,有江宏的陪伴,有郑恺新的心心相惜,最重要有你的努力,运动员这条路你比很多孤军奋战的人都走得更加幸福。n 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欣赏你的吴教练调走了,江宏也因为郑恺新受了重伤。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冰上送别江宏那场戏,太难了,那一刻的你身上有两个运动员的未来,压力太大了。你那隐忍又压抑的性格,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把握。感谢在我很着急的时候,朱嘉琦抱住了我,在他的这个拥抱里,慢慢压制住了想要痛哭的冲动。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抱一个男人这么久。呃···谁不是呢。
敬业,这部剧拍摄了四个多月,成为你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身上有了你的影子,而你又是成千上万个运动员的缩影。你们用尽一生去努力,让中国的运动员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你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的难关,更多是心理。他们和你一样,只要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最上空,选择退让和成全。其实拍戏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有前辈给后辈“托戏”,也就是所谓的,给后辈多一些展现的机会,只求最后呈现的戏剧效果是观众喜欢的。所以当在豆瓣上看到“不注水”“很考究”“很励志”等等在《超越》豆瓣评论区的留言,我其实很想感谢你,成为你让我有了能理解运动员的机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交到那俩位“损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我更加相信热爱就要坚持到底。就像你热爱短道,我热爱表演。
青年运动员陈敬业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青年演员高至霆才刚刚开始。我很期待,相信你也是。n 此致 敬礼!n 高至霆 n 2022年1月25日
随着《超越》即将迎来大结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很荣幸能参演这样一部讲述短道速滑运动员故事的作品,并在其中饰演“向北”,让我有机会通过她的视角了解短道速滑、体验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喜怒哀乐。
也许在观众看来,向北这条故事线算不上多扎实丰满,但对我而言,我是欣赏向北的,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坚韧的运动员的形象带给大家。
在向北心中,报答教练、赢得冠军几乎是刻苦训练的全部意义。如果不是陈敬业教练的知遇之恩,向北可能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和陈教练之间除了师徒恩情之外,还有一份如父如子式的亲情牵绊。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除了对冠军的渴望,她也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当队友获得进步时,她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公平竞争。但向北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韧,面对无法重回赛场的不幸,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现实,选择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在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果说向北的“超越”是竭尽全力的拼搏,是拼搏后坦然面对的豁达,那另一层“超越”就是中国冰雪运动从旧到新的超越,是三代冰雪人奠基-传承-发扬的历程。中国短道速滑从籍籍无名到世界顶尖,我们都深感骄傲!同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伤痛和无奈也都在默默上演。像向北一样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冠军总是少数的,而冠军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支撑”。感谢你们的坚持与热爱,才让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飘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感谢晓波导演,让我遇见向北。感谢《超越》的主创团队及工作人员,让我真正的去关注和了解竞技体育荣光背后的付出、无奈和残忍;感谢《超越》让无数跟我一样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传承的伟大。感谢了不起的运动员们!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九天,我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神采奕奕的出现在赛场上,不负热爱,超越自我!只要奋力去拼过,那一定就是最漂亮的超越姿态!
各位豆瓣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演员陈雨贤,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超越》罗竹君的创作心得。
开播至今,观众朋友们对罗竹君褒贬不一。作为表演者,大家的反馈激发了我进一步对角色的思考,就和大家聊聊我塑造罗竹君的过程吧。
在《超越》开拍前,我兴奋又担忧。兴奋在于罗竹君是我毕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担忧源于如何“成为”罗竹君。对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工程”。
我“看见”的罗竹君因从小父母离异,变成了一个孤高狂傲、不近人情的人。可我从小就不缺爱。简单来说,我的性格跟罗竹君,刚好相反。
拍摄前期,我很苦恼。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晓波导演问我的两句话,“罗竹君这个时候会没有反应吗?”和“罗竹君会在意这种事情吗?”。“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算是理解透彻了。本领没学会,自己还丢了… 我只好尽一切可能,让观众觉得,我还像是“罗竹君”。
直到有一天,我看回放的时候忽然发现,镜头前的罗竹君不再是那个别扭的陈雨贤了,是一个形似而神非的“我”。
似乎抓到角色的“我”开始复盘,总结了许多精要,其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封闭自己。去对抗一切我天然觉得对的事情,那些想当然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脱口而出的陈雨贤的回话,可能,就会是罗竹君了。
我开始催眠自己,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不是片场,是青岛队。除了必要的的交流,“我”只在拍摄时说话;拍摄空余时,“我”也尽量与人群保持距离;收工回屋后,“我”也减少与家人的通话频率。
刚开始这种状态很痛苦,久而久之“我”习惯了。陈雨贤的世界渐渐地变成黑白,罗竹君的世界则愈显清朗,在这种状态下,“我”完成了《超越》。
1月9日《超越》开播,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到罗竹君。大家眼前的罗竹君和最初在我脑海中的罗竹君,似是而非。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或者,也无关对错吧…
无论如何,感谢张晓波导演在2021年冬日里的教诲,感谢《超越》全体演职人员的协力,感恩观众朋友们对演员陈雨贤的所有评价。
我是《超越》里的罗竹君。我,叫陈雨贤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78℃
多年以来,我对标题里这个问题都有一个自认相对完善的答案:
你即便再如何努力,大概也无法超越天才,但热爱能让你在认清了这一现实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努力。
资质的差别永远是最显而易见的,这点在竞技体育里展现的就相当赤裸。
博尔特一定是世界上训练最努力的短跑运动员吗?
恐怕未必,可他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但这部《超越》,又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比天赋、努力、热爱都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寻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竞技体育的根本,其实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不断自我超越,随着一项一项纪录在历史上不断地被刷新,人类越跑越快、越跳越高。
从个体上看,超越所有人成为第一就是竞技体育中绝对的目标吗?
《超越》告诉我,个体的自我超越也许比赢得比赛更具意义。
这部戏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历程的浓缩,更是对剧中两代人间不同的理念与精神的探讨。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看了《超越》,我甚至都不知道短道速滑——这个我从小就认为是中国传统优势的项目,居然是在90年代才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之中。
可见,一个运动项目在一个国家的知名程度,和在这个项目上代表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是正相关的。
在《超越》中,胡军所饰演的陈敬业代表着努力,沙溢出演的郑凯新则代表着天赋,两人对于短道速滑的热爱并无区别,但也注定了无论是在赛场上下两人都会相爱相杀。
因为剧集使用了平行讲述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故事的叙事方式,所以观众能清楚地知道,在过去能为了彼此两肋插刀的兄弟,如今见面却是针尖对麦芒。
这样的叙事既增强了两代短道速滑人之间环境条件的对比,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代人之间未曾改变的体育精神,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巨大的悬念,陈敬业和郑凯新为什么关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显然,两条故事线必将最终交汇,老一辈身上的遗憾和伤痕,在新一代这里是否能得到化解呢?
李庚希饰演的陈冕,作为当下故事线的女主角,早早便被父亲陈敬业判定为了天赋不足,但在教练郑凯新这里,却看到了她与她父亲一样拥有的热爱与努力,她最终能走到哪一步,也是我对《超越》最大的好奇与期待。
陈敬业对于女儿天资的不信任,与自己年轻时期,被半路出家却极具天赋的郑凯新不断追赶超越,恐怕也不无关系。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老友之间的隔阂,都该如何化解,无疑是《超越》的重要议题。
从马丽饰演的教练吴庆红到陈冕这三代短道速滑人,我既看到了传承,更看到了变革。
《超越》演到现在,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挫折的故事,但与此同时又不乏欢乐和温馨,片中没有尽善尽美的英雄,都是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奋斗的普通人。
它没有回避冰上项目从始至今在开展上所遇到的困难,它不断在展现着一群荷尔蒙满溢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和不和,它没有淡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所能诱发出的人性矛盾,与失败会带给人的恐惧。
但正是因为以上这些,《超越》中让人最热血沸腾的,不再只有主角赢得了比赛,还有我们看到主角突破了心结、超越了自己。
《超越》另一点让我非常喜欢的设计,是每集最后都有一个与当集故事主题相近的真实短道速滑人采访,有教练,有运动员。
让我们看到故事里的这些热血与热爱,并不止存在于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短道速滑的这一项目的发展历程,与其他运动项目,乃至中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都是共通的。
短道速滑在这三十年间的不断超越,恰是中国这三十年间不断超越的缩影。
我们的过去是超越的历史,而我们如今也仍在超越,希望我们的未来也不会停止。
在刚看到电视剧《超越》的预告片的时候,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燃”。那种燃不是像二次元那样用炫酷的特效凸显出来的燃,而是会渗透人心的,带有真实感的燃。特别是看到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冰痕的时候,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魅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剧有两条时间线交替进行叙事,分别是中国短道速滑刚刚起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短道速滑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两个时空的相互穿插,能够让观众看到中国短道速滑整整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也能感受到运动员们世代传承的超越精神。
剧中80年代的三人,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相信之后的他们,一定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而现代线中,当初野路子的郑凯新,成为了会为租借冰场费心的教练。不知道当郑凯新知道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时,他会如何对待陈冕。而追逐短道速滑梦想的陈冕,相信也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以及面对更多的困难。
剧中有处情节的设计十分精妙,在江宏跟陈敬业在钉招牌的时候,“队”字没了“耳刀旁”,只成了“人”,旁人都在嘲笑,但是吴庆红却说,有“人”才有“队”。这一情节传达出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人”。片尾的采访中,有位老前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在于人怎么想,怎么做。短道速滑在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们的这种拼搏精神,也离不开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如果当年不是有老一辈人在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引领下一代的人,才让这项只有三十年的竞技运动,得以留存下来,甚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剧尾对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是本剧的一大亮点。这一形式给予到观众的不仅仅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多了一份感染力,那个年代的参与者,述说着当年的事,为观众带来的是直击人心的触动。
看过剧之后,有个动作在我脑海中挺挥之不去,因为这个动作无论是在预告中还是在正片里,都多次出现。就是那个看似简单的单腿曲蹲,一个简单的动动作经过不断重复,带给运动员的是难以想象的枯燥和乏味,但他们以热爱作为动力,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
其实这部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一项运动背后真实的情况,也让观众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失败,只要热爱在,只要有坚持,只要有心战胜一切,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他们不过是最平凡普通的人,却做着最伟大的事。
此时的我还蛮想去一下我们这边的冰场,重温我小时候对雪的向往,也想感受一下,冰刀与冰碰撞在一起时的感觉。
陈敬业:n 展信佳!我是你的饰演者高至霆。借着《超越》豆瓣开分的档口,我起笔写下了这封信。n 几天前,《超越》播出过半了,评分却一直没有公布。相比期待,说实话我更焦虑。因为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并不了解冰上运动。是的,不是每个东北人生下来都会滑冰。可你身上背负的命运感太打动我了,幸好试镜后导演认可了我来扮演你,后来很多媒体说我是沾了肤色黑,像胡军师兄的光,这是不是说明观众也认可了导演的选择,让我感到荣幸和开心。开心之余我就开始焦虑:敬业,我能否演好你?
仅仅70多天的训练,我看着结痂又受伤的脚踝感叹你们运动员可真难啊!要是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能出成绩,得有多不甘心呢?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你的不甘心,我掐掉了郑恺新的秒表。十余年日夜训练出的自信和自尊,在天赋面前粉碎。初看剧本时,我也曾片面的把你的很多行为归类成“嫉妒”“小心眼”。对不起,当时的我没有理解你。在找到你成为你这件事上,我要感谢马丽姐。在合作之前我以为每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不笑场,结果她才是那个最快进入角色带动我们感动我们的人。有时我恍惚觉得她的身影能和我的大学班主任刘天池老师重叠在一起,就像吴庆红教练之于你。有吴教练的指导,有江宏的陪伴,有郑恺新的心心相惜,最重要有你的努力,运动员这条路你比很多孤军奋战的人都走得更加幸福。n 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欣赏你的吴教练调走了,江宏也因为郑恺新受了重伤。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冰上送别江宏那场戏,太难了,那一刻的你身上有两个运动员的未来,压力太大了。你那隐忍又压抑的性格,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把握。感谢在我很着急的时候,朱嘉琦抱住了我,在他的这个拥抱里,慢慢压制住了想要痛哭的冲动。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抱一个男人这么久。呃···谁不是呢。
敬业,这部剧拍摄了四个多月,成为你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身上有了你的影子,而你又是成千上万个运动员的缩影。你们用尽一生去努力,让中国的运动员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你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的难关,更多是心理。他们和你一样,只要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最上空,选择退让和成全。其实拍戏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有前辈给后辈“托戏”,也就是所谓的,给后辈多一些展现的机会,只求最后呈现的戏剧效果是观众喜欢的。所以当在豆瓣上看到“不注水”“很考究”“很励志”等等在《超越》豆瓣评论区的留言,我其实很想感谢你,成为你让我有了能理解运动员的机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交到那俩位“损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我更加相信热爱就要坚持到底。就像你热爱短道,我热爱表演。
青年运动员陈敬业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青年演员高至霆才刚刚开始。我很期待,相信你也是。n 此致 敬礼!n 高至霆 n 2022年1月25日
随着《超越》即将迎来大结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很荣幸能参演这样一部讲述短道速滑运动员故事的作品,并在其中饰演“向北”,让我有机会通过她的视角了解短道速滑、体验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喜怒哀乐。
也许在观众看来,向北这条故事线算不上多扎实丰满,但对我而言,我是欣赏向北的,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坚韧的运动员的形象带给大家。
在向北心中,报答教练、赢得冠军几乎是刻苦训练的全部意义。如果不是陈敬业教练的知遇之恩,向北可能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和陈教练之间除了师徒恩情之外,还有一份如父如子式的亲情牵绊。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除了对冠军的渴望,她也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当队友获得进步时,她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公平竞争。但向北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韧,面对无法重回赛场的不幸,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现实,选择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在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果说向北的“超越”是竭尽全力的拼搏,是拼搏后坦然面对的豁达,那另一层“超越”就是中国冰雪运动从旧到新的超越,是三代冰雪人奠基-传承-发扬的历程。中国短道速滑从籍籍无名到世界顶尖,我们都深感骄傲!同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伤痛和无奈也都在默默上演。像向北一样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冠军总是少数的,而冠军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支撑”。感谢你们的坚持与热爱,才让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飘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感谢晓波导演,让我遇见向北。感谢《超越》的主创团队及工作人员,让我真正的去关注和了解竞技体育荣光背后的付出、无奈和残忍;感谢《超越》让无数跟我一样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传承的伟大。感谢了不起的运动员们!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九天,我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神采奕奕的出现在赛场上,不负热爱,超越自我!只要奋力去拼过,那一定就是最漂亮的超越姿态!
各位豆瓣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演员陈雨贤,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超越》罗竹君的创作心得。
开播至今,观众朋友们对罗竹君褒贬不一。作为表演者,大家的反馈激发了我进一步对角色的思考,就和大家聊聊我塑造罗竹君的过程吧。
在《超越》开拍前,我兴奋又担忧。兴奋在于罗竹君是我毕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担忧源于如何“成为”罗竹君。对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工程”。
我“看见”的罗竹君因从小父母离异,变成了一个孤高狂傲、不近人情的人。可我从小就不缺爱。简单来说,我的性格跟罗竹君,刚好相反。
拍摄前期,我很苦恼。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晓波导演问我的两句话,“罗竹君这个时候会没有反应吗?”和“罗竹君会在意这种事情吗?”。“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算是理解透彻了。本领没学会,自己还丢了… 我只好尽一切可能,让观众觉得,我还像是“罗竹君”。
直到有一天,我看回放的时候忽然发现,镜头前的罗竹君不再是那个别扭的陈雨贤了,是一个形似而神非的“我”。
似乎抓到角色的“我”开始复盘,总结了许多精要,其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封闭自己。去对抗一切我天然觉得对的事情,那些想当然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脱口而出的陈雨贤的回话,可能,就会是罗竹君了。
我开始催眠自己,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不是片场,是青岛队。除了必要的的交流,“我”只在拍摄时说话;拍摄空余时,“我”也尽量与人群保持距离;收工回屋后,“我”也减少与家人的通话频率。
刚开始这种状态很痛苦,久而久之“我”习惯了。陈雨贤的世界渐渐地变成黑白,罗竹君的世界则愈显清朗,在这种状态下,“我”完成了《超越》。
1月9日《超越》开播,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到罗竹君。大家眼前的罗竹君和最初在我脑海中的罗竹君,似是而非。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或者,也无关对错吧…
无论如何,感谢张晓波导演在2021年冬日里的教诲,感谢《超越》全体演职人员的协力,感恩观众朋友们对演员陈雨贤的所有评价。
我是《超越》里的罗竹君。我,叫陈雨贤
多年以来,我对标题里这个问题都有一个自认相对完善的答案:
你即便再如何努力,大概也无法超越天才,但热爱能让你在认清了这一现实的情况下,依旧坚定不移的努力。
资质的差别永远是最显而易见的,这点在竞技体育里展现的就相当赤裸。
博尔特一定是世界上训练最努力的短跑运动员吗?
恐怕未必,可他就是跑得最快的那一个。
但这部《超越》,又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比天赋、努力、热爱都更加重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寻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竞技体育的根本,其实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不断自我超越,随着一项一项纪录在历史上不断地被刷新,人类越跑越快、越跳越高。
从个体上看,超越所有人成为第一就是竞技体育中绝对的目标吗?
《超越》告诉我,个体的自我超越也许比赢得比赛更具意义。
这部戏不仅是中国短道速滑发展历程的浓缩,更是对剧中两代人间不同的理念与精神的探讨。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看了《超越》,我甚至都不知道短道速滑——这个我从小就认为是中国传统优势的项目,居然是在90年代才被正式列入奥运会项目之中。
可见,一个运动项目在一个国家的知名程度,和在这个项目上代表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上取得的成绩,是正相关的。
在《超越》中,胡军所饰演的陈敬业代表着努力,沙溢出演的郑凯新则代表着天赋,两人对于短道速滑的热爱并无区别,但也注定了无论是在赛场上下两人都会相爱相杀。
因为剧集使用了平行讲述过去和现在两条时间线故事的叙事方式,所以观众能清楚地知道,在过去能为了彼此两肋插刀的兄弟,如今见面却是针尖对麦芒。
这样的叙事既增强了两代短道速滑人之间环境条件的对比,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代人之间未曾改变的体育精神,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巨大的悬念,陈敬业和郑凯新为什么关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很显然,两条故事线必将最终交汇,老一辈身上的遗憾和伤痕,在新一代这里是否能得到化解呢?
李庚希饰演的陈冕,作为当下故事线的女主角,早早便被父亲陈敬业判定为了天赋不足,但在教练郑凯新这里,却看到了她与她父亲一样拥有的热爱与努力,她最终能走到哪一步,也是我对《超越》最大的好奇与期待。
陈敬业对于女儿天资的不信任,与自己年轻时期,被半路出家却极具天赋的郑凯新不断追赶超越,恐怕也不无关系。
两代人之间的矛盾,老友之间的隔阂,都该如何化解,无疑是《超越》的重要议题。
从马丽饰演的教练吴庆红到陈冕这三代短道速滑人,我既看到了传承,更看到了变革。
《超越》演到现在,我最喜欢它的一点,就是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挫折的故事,但与此同时又不乏欢乐和温馨,片中没有尽善尽美的英雄,都是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奋斗的普通人。
它没有回避冰上项目从始至今在开展上所遇到的困难,它不断在展现着一群荷尔蒙满溢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时可能产生的冲突和不和,它没有淡化竞技体育中的竞争所能诱发出的人性矛盾,与失败会带给人的恐惧。
但正是因为以上这些,《超越》中让人最热血沸腾的,不再只有主角赢得了比赛,还有我们看到主角突破了心结、超越了自己。
《超越》另一点让我非常喜欢的设计,是每集最后都有一个与当集故事主题相近的真实短道速滑人采访,有教练,有运动员。
让我们看到故事里的这些热血与热爱,并不止存在于故事之中。
另一方面,短道速滑的这一项目的发展历程,与其他运动项目,乃至中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历程都是共通的。
短道速滑在这三十年间的不断超越,恰是中国这三十年间不断超越的缩影。
我们的过去是超越的历史,而我们如今也仍在超越,希望我们的未来也不会停止。
在刚看到电视剧《超越》的预告片的时候,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燃”。那种燃不是像二次元那样用炫酷的特效凸显出来的燃,而是会渗透人心的,带有真实感的燃。特别是看到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冰痕的时候,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魅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剧有两条时间线交替进行叙事,分别是中国短道速滑刚刚起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短道速滑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两个时空的相互穿插,能够让观众看到中国短道速滑整整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也能感受到运动员们世代传承的超越精神。
剧中80年代的三人,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相信之后的他们,一定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而现代线中,当初野路子的郑凯新,成为了会为租借冰场费心的教练。不知道当郑凯新知道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时,他会如何对待陈冕。而追逐短道速滑梦想的陈冕,相信也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以及面对更多的困难。
剧中有处情节的设计十分精妙,在江宏跟陈敬业在钉招牌的时候,“队”字没了“耳刀旁”,只成了“人”,旁人都在嘲笑,但是吴庆红却说,有“人”才有“队”。这一情节传达出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人”。片尾的采访中,有位老前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在于人怎么想,怎么做。短道速滑在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们的这种拼搏精神,也离不开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如果当年不是有老一辈人在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引领下一代的人,才让这项只有三十年的竞技运动,得以留存下来,甚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剧尾对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是本剧的一大亮点。这一形式给予到观众的不仅仅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多了一份感染力,那个年代的参与者,述说着当年的事,为观众带来的是直击人心的触动。
看过剧之后,有个动作在我脑海中挺挥之不去,因为这个动作无论是在预告中还是在正片里,都多次出现。就是那个看似简单的单腿曲蹲,一个简单的动动作经过不断重复,带给运动员的是难以想象的枯燥和乏味,但他们以热爱作为动力,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
其实这部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一项运动背后真实的情况,也让观众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失败,只要热爱在,只要有坚持,只要有心战胜一切,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他们不过是最平凡普通的人,却做着最伟大的事。
此时的我还蛮想去一下我们这边的冰场,重温我小时候对雪的向往,也想感受一下,冰刀与冰碰撞在一起时的感觉。
陈敬业:n 展信佳!我是你的饰演者高至霆。借着《超越》豆瓣开分的档口,我起笔写下了这封信。n 几天前,《超越》播出过半了,评分却一直没有公布。相比期待,说实话我更焦虑。因为在接演这个角色之前,我并不了解冰上运动。是的,不是每个东北人生下来都会滑冰。可你身上背负的命运感太打动我了,幸好试镜后导演认可了我来扮演你,后来很多媒体说我是沾了肤色黑,像胡军师兄的光,这是不是说明观众也认可了导演的选择,让我感到荣幸和开心。开心之余我就开始焦虑:敬业,我能否演好你?
仅仅70多天的训练,我看着结痂又受伤的脚踝感叹你们运动员可真难啊!要是付出了这么多还不能出成绩,得有多不甘心呢?为了让观众能看到你的不甘心,我掐掉了郑恺新的秒表。十余年日夜训练出的自信和自尊,在天赋面前粉碎。初看剧本时,我也曾片面的把你的很多行为归类成“嫉妒”“小心眼”。对不起,当时的我没有理解你。在找到你成为你这件事上,我要感谢马丽姐。在合作之前我以为每天最难的事就是如何不笑场,结果她才是那个最快进入角色带动我们感动我们的人。有时我恍惚觉得她的身影能和我的大学班主任刘天池老师重叠在一起,就像吴庆红教练之于你。有吴教练的指导,有江宏的陪伴,有郑恺新的心心相惜,最重要有你的努力,运动员这条路你比很多孤军奋战的人都走得更加幸福。n 但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欣赏你的吴教练调走了,江宏也因为郑恺新受了重伤。我至今还很难忘记冰上送别江宏那场戏,太难了,那一刻的你身上有两个运动员的未来,压力太大了。你那隐忍又压抑的性格,有的时候真的很难把握。感谢在我很着急的时候,朱嘉琦抱住了我,在他的这个拥抱里,慢慢压制住了想要痛哭的冲动。事后,他说这是他第一次抱一个男人这么久。呃···谁不是呢。
敬业,这部剧拍摄了四个多月,成为你的时间久了,我发现身上有了你的影子,而你又是成千上万个运动员的缩影。你们用尽一生去努力,让中国的运动员能够站在世界舞台上,你们要克服的不仅是生理的难关,更多是心理。他们和你一样,只要能看到五星红旗飘扬在奥运赛场的最上空,选择退让和成全。其实拍戏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看到有前辈给后辈“托戏”,也就是所谓的,给后辈多一些展现的机会,只求最后呈现的戏剧效果是观众喜欢的。所以当在豆瓣上看到“不注水”“很考究”“很励志”等等在《超越》豆瓣评论区的留言,我其实很想感谢你,成为你让我有了能理解运动员的机会,向前辈学习的机会,交到那俩位“损友”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你我更加相信热爱就要坚持到底。就像你热爱短道,我热爱表演。
青年运动员陈敬业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是青年演员高至霆才刚刚开始。我很期待,相信你也是。n 此致 敬礼!n 高至霆 n 2022年1月25日
随着《超越》即将迎来大结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作为一位新人演员,很荣幸能参演这样一部讲述短道速滑运动员故事的作品,并在其中饰演“向北”,让我有机会通过她的视角了解短道速滑、体验一位年轻运动员的喜怒哀乐。
也许在观众看来,向北这条故事线算不上多扎实丰满,但对我而言,我是欣赏向北的,我希望能把这样一个不善言辞,但善良坚韧的运动员的形象带给大家。
在向北心中,报答教练、赢得冠军几乎是刻苦训练的全部意义。如果不是陈敬业教练的知遇之恩,向北可能还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所以她和陈教练之间除了师徒恩情之外,还有一份如父如子式的亲情牵绊。
和其他运动员相比,除了对冠军的渴望,她也在乎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当队友获得进步时,她会发自内心地祝福,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公平竞争。但向北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坚韧,面对无法重回赛场的不幸,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正视现实,选择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在赛场上发光发热。
如果说向北的“超越”是竭尽全力的拼搏,是拼搏后坦然面对的豁达,那另一层“超越”就是中国冰雪运动从旧到新的超越,是三代冰雪人奠基-传承-发扬的历程。中国短道速滑从籍籍无名到世界顶尖,我们都深感骄傲!同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努力、伤痛和无奈也都在默默上演。像向北一样千千万万的运动员他们也值得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冠军总是少数的,而冠军背后有无数的无名英雄在支撑”。感谢你们的坚持与热爱,才让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飘扬,你们真的很了不起!
感谢晓波导演,让我遇见向北。感谢《超越》的主创团队及工作人员,让我真正的去关注和了解竞技体育荣光背后的付出、无奈和残忍;感谢《超越》让无数跟我一样的观众真正感受到体育精神传承的伟大。感谢了不起的运动员们!
距离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九天,我一定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祝愿每个运动员都能神采奕奕的出现在赛场上,不负热爱,超越自我!只要奋力去拼过,那一定就是最漂亮的超越姿态!
各位豆瓣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演员陈雨贤,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超越》罗竹君的创作心得。
开播至今,观众朋友们对罗竹君褒贬不一。作为表演者,大家的反馈激发了我进一步对角色的思考,就和大家聊聊我塑造罗竹君的过程吧。
在《超越》开拍前,我兴奋又担忧。兴奋在于罗竹君是我毕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担忧源于如何“成为”罗竹君。对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工程”。
我“看见”的罗竹君因从小父母离异,变成了一个孤高狂傲、不近人情的人。可我从小就不缺爱。简单来说,我的性格跟罗竹君,刚好相反。
拍摄前期,我很苦恼。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晓波导演问我的两句话,“罗竹君这个时候会没有反应吗?”和“罗竹君会在意这种事情吗?”。“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算是理解透彻了。本领没学会,自己还丢了… 我只好尽一切可能,让观众觉得,我还像是“罗竹君”。
直到有一天,我看回放的时候忽然发现,镜头前的罗竹君不再是那个别扭的陈雨贤了,是一个形似而神非的“我”。
似乎抓到角色的“我”开始复盘,总结了许多精要,其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封闭自己。去对抗一切我天然觉得对的事情,那些想当然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脱口而出的陈雨贤的回话,可能,就会是罗竹君了。
我开始催眠自己,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不是片场,是青岛队。除了必要的的交流,“我”只在拍摄时说话;拍摄空余时,“我”也尽量与人群保持距离;收工回屋后,“我”也减少与家人的通话频率。
刚开始这种状态很痛苦,久而久之“我”习惯了。陈雨贤的世界渐渐地变成黑白,罗竹君的世界则愈显清朗,在这种状态下,“我”完成了《超越》。
1月9日《超越》开播,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到罗竹君。大家眼前的罗竹君和最初在我脑海中的罗竹君,似是而非。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或者,也无关对错吧…
无论如何,感谢张晓波导演在2021年冬日里的教诲,感谢《超越》全体演职人员的协力,感恩观众朋友们对演员陈雨贤的所有评价。
我是《超越》里的罗竹君。我,叫陈雨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