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马里奥·卡萨斯理查德·范·韦登阿兰·埃尔南德斯阿德里亚·萨拉查爱德华·布赫斯特凡·韦纳特弗兰克·费斯卢卡·佩洛斯玛卡蕾娜·戈麦斯丹尼斯·乌伊洛基玛丽安·科奇什
类型:传记历史战争导演:玛·塔尔加纳 状态:正片 年份:2018 地区:西班牙 语言:西班牙语 豆瓣:7.4分热度:6 ℃ 时间:2024-06-11 19:28:5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22.07.14
二战期间,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曾经关押过七千多西班牙人,他们被西班牙弗朗哥政府剥夺了西班牙的国籍,任由德国纳粹处置。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西班牙共产党员,他们在集中营里重新建立了党组织,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和纳粹作有限的斗争,包括安排西班牙摄影师弗兰塞斯克·博世利用德军的信任的,私藏和转移纳粹屠杀囚犯的照片底片,其中有希姆莱和党卫队领袖来集中营视察的照片底片,这些都成为日后指控纳粹暴行的有力证据。
纳粹毛特豪森集中营指挥官在儿子六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把手枪,并当着众人面手把手的教儿子射杀囚犯,让在场的所有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纳粹逃跑时,这个杀人恶魔被人打死后剥光衣服,身上写满侮辱性语言,挂在了铁丝网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纳粹给他们一条棍子,他们成了高人一等的“囚监”,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甚至更狠更毒。纳粹豢养的走狗囚监是最狠毒的人,因此也是遭人嫉恨的。当纳粹狼狈逃跑时,这些被遗弃的囚监成了囚犯们最先报仇的对象,被众人活活打死。
纳粹摄影师看起来是个没有杀一个人的“好人”,但是以虐待囚犯为乐的变态的心理,助纣为虐的冷酷无情的行为,和亲自杀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以至于囚犯摄影师最终忍无可忍,不顾一切冒死揭露他的丑行。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还有一种否认纳粹集中营暴行声音在喧嚣,毛特豪森集中营这两万多张照片公诸于世是对这些杂音的最好回击,铁证如山,纳粹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影片虽然叫做《集中营里的摄影师》,但是却围绕着相片展开。相片是记录历史的载体,囚犯们只能通过相片来证明他们所叙述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从影片中也可以发现,其实照片所记录的“事实”也是可以伪造的。
“你给了这些罪犯一条棍子,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狱卒””很讽刺,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有的人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为了帮助伙伴离开集中营,集中营的囚犯为军官们准备了表演节目。屋内是欢快的笑声,屋外寒冷的天气里,狱卒引诱着一个囚犯走向死亡天梯的山崖边,趁其不防备,将囚犯推下山崖。屋里的伙伴在跳着踢踏舞,踢踏声渐渐加快,狱卒也在慢慢靠近”死亡之梯”下的囚犯,死亡的气息包裹囚犯,然而让人讽刺的是,即使在这种时刻下,囚犯却连一声救命都没有喊出来。为什么?因为即使他喊破喉咙,估计也没人能阻止这一幕的发生,从进入到集中营开始,他们便成了“活死人”。
影片里随处可见的人压迫人的现象。大冬天囚犯全裸着身体站在雪地里照相;在军官的晚宴上囚犯被当成活的枪靶子,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这一幕幕的不公,燃起了摄影师的愤怒,才会做出殴打军官的行为。
再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即使被关在囚室,吃着虫子度日,仍保守着伙伴的秘密,最后将胶卷交到摄影师手上的时候,那一句句的”我是不是英雄?”、“我是不是英雄?”,只为了别人的一句肯定回答,让自己千疮百孔的身心得到些许安抚。
典型的冷战后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把纪实拍成艺术电影,这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该有的追求。
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诸多的黑色幽默细节。一个试图将纳粹罪证带出集中营的囚犯被处以绞刑,一个动作夸张滑稽的指挥带领一帮乐师开路,把死囚拉到操场正中。第一次行刑,绳太细勒断了,没吊死,只能重新奏乐,再吊一次。集中营全部200多名囚犯被要求从刑毕的尸体下一一经过,抬头观看。这个镜头足足有5分钟,通过每一双瞳眸,窥见每一名囚犯面对同类死亡的心理。
这种“旁观”的心理,与纳粹摄影师以及身为男主的囚犯摄影师都是截然不同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暗合了纳粹摄影师所坚守的艺术理念:现实根本不存在,或者每一个视角都是一种现实。
我说它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指的是它呈现的方法,看似客观无心理,却有一双不经意的手,把残忍一片一片撕给你看。尽管两位身份不同的摄影师身在其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影片的最顶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旁观。
当你不再以正义与邪恶而是以人性来判别人类的行为时,世界便会向你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形态。
没有人会忘记“二战”的存在,在这场浩劫中逝去的7千余万灵魂,每一位都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然而在遥远的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有5名中国人曾被关押在这里。如果不是一位西班牙摄影师的勇敢行为,恐怕他们曾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丝痕迹,将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
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博伊克斯(以下简称Boix)的西班牙摄影师,在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被关押着。由于拥有过人的摄影才能,被纳粹军官选中成为了集中营内的摄影师,为德军军官及犯人拍照记录,深受德军的信任。
二战后期,当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时,毛特豪森集中营也将面临遗弃。在临走之前,德军下令焚烧所有文件资料及照片素材,试图销毁残暴的罪行。而Boix在面对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机智勇敢的将大量照片底片保存下来,将德军在毛特豪森的种种罪行公之于众,让这里洒下鲜血的生命得到安息。
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共有199,404名囚徒遭到囚禁。其中,约有119,000人死于恶劣的环境、精疲力竭、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其中包括38,120名犹太人,还包括至少5名中国人。
唐阿汀,男,1908年5月3日生于广东;
夏津凯,性别不详,1902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
王楠平,性别不详,1909年8月10日生于中国某地;
阿明杰,性别不详,1910年5月9日生于中国某地;
乔治·谭,男,1903年1月3日生于柏林。
而这5名中国人,有2人死于集中营,死因一栏中写的是“血液循环不良,急性结肠炎”。这是集中营档案中常见的一种死因,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还有一名幸存者在集中营被解放5天后去世。
二战结束后,毛特豪森集中营被改建成纪念馆。在发现遇难者中有中国人后,中国政府决定以中国驻奥使馆的名义在这座集中营为遇难同胞立碑。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营举行了中国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仪式。深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镌刻着:“纪念在此集中营遇难的中国同胞”。
让我们回到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本片还在第33届西班牙戈雅奖上拿到了4项提名,虽然无一斩获惨遭陪跑。
在影片中饰演Boix的,是西班牙演员Mario Casas。
相信很多影迷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主演的《看不见的客人》,凭借超强的文本和过山车式反转的剧情,俘获了中国影迷的大量好评。
在电影中,每个被关押的囚犯,都通过囚服上的三角标识,来划分不同的阶层与权力等级。第一波被关押的囚犯,主要以罪犯、杀人犯等法外者组成。他们化身为德军的忠犬,利用手中的棍棒来向他人宣告自己拥有暴虐的权利。
而主角Boix的胸前则是一个蓝色的S,象征着在战争中失去国家、自由、尊严的无国籍人士。这些人才是整个集中营的“中坚力量”,苦活累活的包揽者,而且每天都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较为独特的阶层符号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交代出来,将集中营等级森严的残酷性,通过这三重阶级互相依存并剥削的关系,表达得非常直白。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冬季。凋敝的树林,严酷的寒冬,纷飞的大雪与冰冷的围墙,在冷色调的处理下,显得是那么凄凉。
而当囚犯们在夜晚聚集在营房中互相依靠之时,影片整体转为偏暖的色调。明暗交替的色调在本片中极为普遍,一方面阐明了主人公及其他人所处的艰苦环境,又表达了角色内心的冷暖对比。虽然这种手法很常见,但却是本片中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
但是,本片的剧情则问题较多。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编剧是通过每一张真实照片素材后猜想或真实发生的许多小故事,来进行相互串联起一整部前因后果的情节。
这样的操作,使得影片本身忽略了整体文本的连贯性。导致整体的节奏问题较大,且由于需要为照片串联而让步,导致几个主要人物在表达上显得不够充分,甚至缺乏逻辑。
Boix从德军手中保存照片底片,是本片最主要的故事主线。然而影片在交代具体实施过程和手法上,太过简单粗糙,且过程中没有遭到过太紧张的危机事件。这也导致了影片中间部分,除了展示了一些德军残暴的小范围个例以外,观众对主线剧情的紧张感是几乎没有的。
到了影片后半段,Boix以为自己的行为即将败露,于是主动挑衅德军。然后男主就大开主角光环,痛殴德军军官不仅不被就地正法,被关在毒气车里,也能轻松顺利的脱出,非常顺拐。
本来观众是抱着观影期待,以为结尾会有一场针尖麦芒,或是一段惊险刺激的脱出,结果都没有,就像是平庸故事的结尾那样,从一开始就容易猜到的那种结局,看完过后有一种卸了劲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后部分,展现了Boix的原型人物在军事法庭上出庭指认,并放出了部分与电影情节中相呼应的原始照片。这一段看着还是很有感触的。但看完原型再回过头来想电影本身,就有一种,本来能做好,但没有做到位的感觉。
总得来说,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的整体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虽然在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上,显得有些不足。但在符号的建立,与影片色调的运用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喜欢二战题材电影或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的朋友们,还是值得一看。
志愿军:存亡之战
山寨火种
侦察兵
智取华山
烈火金钢
二百三高地
影片聚焦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
播放指数:523℃
2022.07.14
二战期间,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曾经关押过七千多西班牙人,他们被西班牙弗朗哥政府剥夺了西班牙的国籍,任由德国纳粹处置。这些人中有不少是西班牙共产党员,他们在集中营里重新建立了党组织,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和纳粹作有限的斗争,包括安排西班牙摄影师弗兰塞斯克·博世利用德军的信任的,私藏和转移纳粹屠杀囚犯的照片底片,其中有希姆莱和党卫队领袖来集中营视察的照片底片,这些都成为日后指控纳粹暴行的有力证据。
纳粹毛特豪森集中营指挥官在儿子六岁生日那天送给他一把手枪,并当着众人面手把手的教儿子射杀囚犯,让在场的所有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纳粹逃跑时,这个杀人恶魔被人打死后剥光衣服,身上写满侮辱性语言,挂在了铁丝网上,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纳粹给他们一条棍子,他们成了高人一等的“囚监”,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甚至更狠更毒。纳粹豢养的走狗囚监是最狠毒的人,因此也是遭人嫉恨的。当纳粹狼狈逃跑时,这些被遗弃的囚监成了囚犯们最先报仇的对象,被众人活活打死。
纳粹摄影师看起来是个没有杀一个人的“好人”,但是以虐待囚犯为乐的变态的心理,助纣为虐的冷酷无情的行为,和亲自杀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以至于囚犯摄影师最终忍无可忍,不顾一切冒死揭露他的丑行。
时至今日,国际社会还有一种否认纳粹集中营暴行声音在喧嚣,毛特豪森集中营这两万多张照片公诸于世是对这些杂音的最好回击,铁证如山,纳粹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影片虽然叫做《集中营里的摄影师》,但是却围绕着相片展开。相片是记录历史的载体,囚犯们只能通过相片来证明他们所叙述的经历是真实存在的。然而从影片中也可以发现,其实照片所记录的“事实”也是可以伪造的。
“你给了这些罪犯一条棍子,他们就把自己当成了“狱卒””很讽刺,明明同等的身份,同样的遭遇,都是被囚禁的人,却因为自己手里有了点“权力”,有的人就开始忘记了自己的遭遇,帮着敌人打压、欺负自己的同伴。印象深刻的一幕是:为了帮助伙伴离开集中营,集中营的囚犯为军官们准备了表演节目。屋内是欢快的笑声,屋外寒冷的天气里,狱卒引诱着一个囚犯走向死亡天梯的山崖边,趁其不防备,将囚犯推下山崖。屋里的伙伴在跳着踢踏舞,踢踏声渐渐加快,狱卒也在慢慢靠近”死亡之梯”下的囚犯,死亡的气息包裹囚犯,然而让人讽刺的是,即使在这种时刻下,囚犯却连一声救命都没有喊出来。为什么?因为即使他喊破喉咙,估计也没人能阻止这一幕的发生,从进入到集中营开始,他们便成了“活死人”。
影片里随处可见的人压迫人的现象。大冬天囚犯全裸着身体站在雪地里照相;在军官的晚宴上囚犯被当成活的枪靶子,连反抗的权利都没有;这一幕幕的不公,燃起了摄影师的愤怒,才会做出殴打军官的行为。
再卑微的人也有自己的信仰和坚持,即使被关在囚室,吃着虫子度日,仍保守着伙伴的秘密,最后将胶卷交到摄影师手上的时候,那一句句的”我是不是英雄?”、“我是不是英雄?”,只为了别人的一句肯定回答,让自己千疮百孔的身心得到些许安抚。
典型的冷战后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把纪实拍成艺术电影,这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该有的追求。
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诸多的黑色幽默细节。一个试图将纳粹罪证带出集中营的囚犯被处以绞刑,一个动作夸张滑稽的指挥带领一帮乐师开路,把死囚拉到操场正中。第一次行刑,绳太细勒断了,没吊死,只能重新奏乐,再吊一次。集中营全部200多名囚犯被要求从刑毕的尸体下一一经过,抬头观看。这个镜头足足有5分钟,通过每一双瞳眸,窥见每一名囚犯面对同类死亡的心理。
这种“旁观”的心理,与纳粹摄影师以及身为男主的囚犯摄影师都是截然不同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暗合了纳粹摄影师所坚守的艺术理念:现实根本不存在,或者每一个视角都是一种现实。
我说它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指的是它呈现的方法,看似客观无心理,却有一双不经意的手,把残忍一片一片撕给你看。尽管两位身份不同的摄影师身在其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影片的最顶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旁观。
当你不再以正义与邪恶而是以人性来判别人类的行为时,世界便会向你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形态。
没有人会忘记“二战”的存在,在这场浩劫中逝去的7千余万灵魂,每一位都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然而在遥远的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有5名中国人曾被关押在这里。如果不是一位西班牙摄影师的勇敢行为,恐怕他们曾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丝痕迹,将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
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博伊克斯(以下简称Boix)的西班牙摄影师,在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被关押着。由于拥有过人的摄影才能,被纳粹军官选中成为了集中营内的摄影师,为德军军官及犯人拍照记录,深受德军的信任。
二战后期,当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时,毛特豪森集中营也将面临遗弃。在临走之前,德军下令焚烧所有文件资料及照片素材,试图销毁残暴的罪行。而Boix在面对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机智勇敢的将大量照片底片保存下来,将德军在毛特豪森的种种罪行公之于众,让这里洒下鲜血的生命得到安息。
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共有199,404名囚徒遭到囚禁。其中,约有119,000人死于恶劣的环境、精疲力竭、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其中包括38,120名犹太人,还包括至少5名中国人。
唐阿汀,男,1908年5月3日生于广东;
夏津凯,性别不详,1902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
王楠平,性别不详,1909年8月10日生于中国某地;
阿明杰,性别不详,1910年5月9日生于中国某地;
乔治·谭,男,1903年1月3日生于柏林。
而这5名中国人,有2人死于集中营,死因一栏中写的是“血液循环不良,急性结肠炎”。这是集中营档案中常见的一种死因,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还有一名幸存者在集中营被解放5天后去世。
二战结束后,毛特豪森集中营被改建成纪念馆。在发现遇难者中有中国人后,中国政府决定以中国驻奥使馆的名义在这座集中营为遇难同胞立碑。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营举行了中国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仪式。深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镌刻着:“纪念在此集中营遇难的中国同胞”。
让我们回到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本片还在第33届西班牙戈雅奖上拿到了4项提名,虽然无一斩获惨遭陪跑。
在影片中饰演Boix的,是西班牙演员Mario Casas。
相信很多影迷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主演的《看不见的客人》,凭借超强的文本和过山车式反转的剧情,俘获了中国影迷的大量好评。
在电影中,每个被关押的囚犯,都通过囚服上的三角标识,来划分不同的阶层与权力等级。第一波被关押的囚犯,主要以罪犯、杀人犯等法外者组成。他们化身为德军的忠犬,利用手中的棍棒来向他人宣告自己拥有暴虐的权利。
而主角Boix的胸前则是一个蓝色的S,象征着在战争中失去国家、自由、尊严的无国籍人士。这些人才是整个集中营的“中坚力量”,苦活累活的包揽者,而且每天都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较为独特的阶层符号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交代出来,将集中营等级森严的残酷性,通过这三重阶级互相依存并剥削的关系,表达得非常直白。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冬季。凋敝的树林,严酷的寒冬,纷飞的大雪与冰冷的围墙,在冷色调的处理下,显得是那么凄凉。
而当囚犯们在夜晚聚集在营房中互相依靠之时,影片整体转为偏暖的色调。明暗交替的色调在本片中极为普遍,一方面阐明了主人公及其他人所处的艰苦环境,又表达了角色内心的冷暖对比。虽然这种手法很常见,但却是本片中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
但是,本片的剧情则问题较多。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编剧是通过每一张真实照片素材后猜想或真实发生的许多小故事,来进行相互串联起一整部前因后果的情节。
这样的操作,使得影片本身忽略了整体文本的连贯性。导致整体的节奏问题较大,且由于需要为照片串联而让步,导致几个主要人物在表达上显得不够充分,甚至缺乏逻辑。
Boix从德军手中保存照片底片,是本片最主要的故事主线。然而影片在交代具体实施过程和手法上,太过简单粗糙,且过程中没有遭到过太紧张的危机事件。这也导致了影片中间部分,除了展示了一些德军残暴的小范围个例以外,观众对主线剧情的紧张感是几乎没有的。
到了影片后半段,Boix以为自己的行为即将败露,于是主动挑衅德军。然后男主就大开主角光环,痛殴德军军官不仅不被就地正法,被关在毒气车里,也能轻松顺利的脱出,非常顺拐。
本来观众是抱着观影期待,以为结尾会有一场针尖麦芒,或是一段惊险刺激的脱出,结果都没有,就像是平庸故事的结尾那样,从一开始就容易猜到的那种结局,看完过后有一种卸了劲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后部分,展现了Boix的原型人物在军事法庭上出庭指认,并放出了部分与电影情节中相呼应的原始照片。这一段看着还是很有感触的。但看完原型再回过头来想电影本身,就有一种,本来能做好,但没有做到位的感觉。
总得来说,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的整体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虽然在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上,显得有些不足。但在符号的建立,与影片色调的运用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喜欢二战题材电影或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的朋友们,还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