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柯俊雄林青霞张艾嘉秦汉徐枫冯淬帆
类型:剧情历史战争导演:丁善玺 状态:HD 年份:1975 地区:台湾 语言:国语 豆瓣:7.4分热度:5 ℃ 时间:2024-07-11 06:55:0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就算不深究其“高于历史”的剧情,鉴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仅深究一下《八百壮士》的道具,就会发现,这满屏的道具武器,实在是穿越得厉害。
《八百壮士》除了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外,前半段还描绘了淞沪战役的开端。因此,日本海军也有不少镜头。
电影为了表现日军进攻兵力之雄厚,给了日本军舰和运兵船一个长镜头,不过细看下来,都是美式军舰。
日本军舰是美制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扮演的,既中国台湾海军的阳字号驱逐舰。
艾伦·萨姆纳级是二战美军著名驱逐舰弗莱彻级的后继型号,1944年才开始服役,中国台湾海军拿到了6艘基本型的艾伦·萨姆纳级。当然阳字号里不止艾伦·萨姆纳级,还有弗莱彻级和基林级。
而从军舰背后徐徐驶过的那艘运兵船,其实是美制帕塔普斯科级军用油船,为1942年起开始在美军服役。从1961年起,中国台湾海军一共接收了3艘。
电影还表现了日军战机扫射轰炸的情形,从少数几个飞机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飞机为美制L-5”哨兵”观察/联络轻型飞机,1942年开始量产。
另有一些道具飞机是跟广为人知的J3/L4观察/联络飞机,也是美国民间业余飞行的常用机型,同样1942年量产。
另外日本军队登陆的时候,居然使用的是美制LVT两栖装甲车掩护步兵,美国1941年才开始生产这种装甲车。
上面这些道具,和它们要扮演的日军战舰和战机一点都不一样。
不用奇怪为什么不拿真正的日本驱逐舰拍摄——国民党军队接收自日本的驱逐舰基本在电影开拍之前拆毁,其中最迟拆毁的一艘是驱逐舰丹阳号,即著名的阳炎级驱逐舰雪风号,拆毁时间为1971年。
但就算是丹阳号所属的阳炎级驱逐舰,首舰1939年竣工,也迟于四行保卫战的发生时间。
至于从日本接收的战机,更是因为性能落后尽数淘汰,当时台湾岛内能用的估计也就是美械装备了。
但有没有办法?其实还是有的。
当年虽然没有电脑特效技术,道具师照样可以制作模型飞机和模型军舰进行拍摄。
比如1969年的英国电影《不列颠之战》中,虽然有些镜头是真飞机完成的,但仍有不少为模型飞机完成。
再比如1970年的美国电影《虎!虎!虎!》,也大量使用了各种比例的模型进行拍摄。
也许剧组找不到能制作这种特效的专业人员,不过下面的错误可不是缺少特效师能解释的。
片中的日本海军军服有个很明显的错误,他们的军帽帽徽固定在大檐帽的帽瓦上,这种方式和美国海军类似,但历史上的日本海军,帽徽向来是固定在帽墙上。
由于这个场景出现在淞沪战役之初,那么片中的军官们应该穿白色军服,而不是深色的冬季军服。
日本海军开会时使用的航母模型,虽然制作得非常粗糙,但是也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斜角飞行甲板。
斜角式甲板出现在二战之后的1952年,首艘接受改装的是美国“埃塞克斯”级“安提坦”号,日本航母哪里有这种飞行甲板?
《八百壮士》中的陆军武器军服道具问题也非常严重,先说军服。
片中的88师军服全部为灰色,四行保卫战时已经是10月底,穿冬装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电影花了相当篇幅描绘了淞沪战役之初也就是8月份的情况,此时中央军应该身穿夏季的绿色军服。
(顺便,这片怎么解释国民党军队从上海全面撤退?因为要调兵去南京打保卫战!编剧好厉害。)
还有些国军士兵军装,让人怀疑是不是把片中日本兵的军服摘掉肩章拿来充数,这立领的设计,可疑的颜色和面前这款当时根本没到货的美式重机枪。
至于片中的日本军装,也相当奇怪。
日本士兵全部身穿昭五式军服,主要特征是立领的军服上佩戴兵种领章(揪形兵科章)和竖式肩章。
但是日本军官的军服简直“四不像”,戴略帽,折领,像是1938年之后换装的九八式军服,但胸前却没有M型兵种章。你说他们这身穿帮的军服是1943年之后的三式军服吗?看起来也不是——袖口没有袖章。
大部分军官都是远景,领章看不清楚细节,不过给了著名战犯松井石根特写镜头,这身军服也是令人错愕。
片中的松井石根穿的不是当时日本装备的昭五式军服,戴的是中将领章,但松井石根1933年10月已经晋升为大将。
细看这领章,尺寸略小,接近九八式军服上的样式,但两颗将星靠领口处,这明显是三式军服的特征,所以这同样是一套错误百出的军服。
武器方面,同样一言难尽。
交战双方的栓动步枪基本上都是拿美式M1917步枪充数。
另外,片中的88师居然还拿着美军1957年开始装备的M14步枪。也许它刚出镜的时候,给人一种是拿来模仿捷克ZH-29式半自动步枪的误解——毕竟ZH-29也是可以安装长弹匣的吗!
不过,之后的数场战斗中,频频出现M14连发射击的镜头,让人怀疑剧组是不是误以为M14=1914年研制的步枪。
机枪方面,国军中使用的是美式勃朗宁M1918轻机枪和M1919风冷式重机枪。
(你确定要抱着重机枪散热套这么干?194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约翰·巴斯隆戴着防火的石棉手套这么干,差点把手弄残废,还获得了荣誉勋章。而且这种应急射击方式连全员志愿兵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难以模仿。)
虽然中国军队自1933年起确实获得了一些比利时FN Mle 30式机枪,即7.92毫米口径的勃朗宁M1918,但88师以捷克式轻机枪为主。
至于M1919重机枪,那是美援装备大批运抵中国之后的事情。
而日军方面,除了M1919风冷式重机枪,居然还有M1917勃朗宁水冷式重机枪。
二战日军自研的重机枪都是风冷式,没有水冷式机枪。
冲锋枪方面,剧组安排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手持一把汤姆森M1冲锋枪,虽说汤姆森冲锋枪是美国设计师1919年研制的,但是M1这个子型号是于1942年研制。
而且,汤姆森M1与之前的型号在外观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
取消枪口减震器、将小握把改为护木,制式弹匣为20/30发,不再配弹鼓等等。
(片尾定格在谢晋元部撤出四行仓库的一瞬)
火炮方面,几乎看不到中国军队使用迫击炮之外的武器,但是倒给日军安排上了美式M1A1式75毫米榴弹炮,虽说这个子型号是1934年推出的,不过直到1941美国实施租借法案之后,才有两个外国用户——英国和中国。
因为四行仓库位于当时的公共租界附近,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西方军队。片中的英美军队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但是考虑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那么片中的武器和军服就完全穿帮了。
片中的英军居然也拿着美式M14自动步枪,还有保卫战之后才研制的汤姆森M1冲锋枪以及M3冲锋枪。
更别提英军早就换装了一体化的单兵装具,且以防水布材质为主,根本不是片中落后的皮革武装带。
片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镜头不多,但是武器装备的错误也很显眼。
首先美军应该仍戴着和英军平顶钢盔样式几乎一致的M1917钢盔,而不是戴着1941年才开始装备的M1钢盔。
而且,这些M1钢盔的盔罩是林地迷彩,而不是二战常见的猎鸭迷彩。
军服应为卡其色的折领军服,但是片中却是绿色的翻领军服。
武器错误,看来全片的冲锋枪基本被汤姆森M1承包了。
另外,本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其它国家的军官,片中说是国际调查团,没记错的话,国联调查团抵达上海的年份是1932年,而不是1937年。这些外国军队的军服也是错漏百出,比如这几位美国军官和这位德国军官。
几位美国军官带着陆军帽徽,却穿着美国海军的卡其色军服,右二那位佩戴的勋表能看清楚,却犯了很多错误,比如:
出现了二战后才颁发的勋表,奖章的勋表戴在了勋章的勋表之前,出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战末期才开始颁发的勋表,不一一列举。
至于最右边那位德国空军将军,军服更是错误百出,比如:
佩戴陆军样式的帽徽,衣领装饰也是德国陆军将军的矢车菊样式,右胸鹰徽样式错误,铁十字勋章样式错误。
有人可能要说铁十字勋章的样式如此草率是不是避免出现纳粹标志?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有个身穿党卫军黑色制服,佩戴显眼的纳粹标志频繁出现,军衔看不清楚,但至少是旅队长(上校),却没有台词。
最后,虽然这部片子的道具疏漏很多,但却不忘一遍一遍地提醒观众,国府下令坚守四行仓库,是为了提高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注意。
电影上映是在保卫战的38年后,却不加反思地强调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加上了苦涩的注解。
本文完整图文请关注 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阅读,谢谢!
丁善玺创作的主旋律电影目录:
《英烈千秋》1974
《八百壮士》1975
《丁一山》1976(编剧)
《碧血黄花》1980
《辛亥双十》1981
《八二三炮战》1986
《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1986
《旗正飘飘》1987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主旋律电影逐渐摸准了市场规律,在票房的高歌猛进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中,去年的《战狼2》、今年的《红海行动》都引发了观影狂潮,它们也成为了当下内地票房历史榜单中的“状元”和“榜眼”。
近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影集团联合出品的正在院线上映的主旋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又成了热门话题,得到了多位高级官员的“点赞”。
这些现象使得主旋律电影再度引发热议。主旋律电影并非中国大陆独有,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曾是主旋律电影的“沃土”。
而说起台湾主旋律电影的历史,编剧、导演丁善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堪称台湾主旋律电影的“教父”——可惜的是,当下的电影观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根据豆瓣的资料,丁善玺18岁(1953年)时已经担任编剧,而他编剧的第一部作品《秋瑾》正是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这似乎预示着他将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教父”级人物。
丁善玺电影生涯的真正起点是在60年代中期,他给邵氏电影公司写了两个武侠剧本:《大醉侠》(1966,与胡金铨和编)、《七侠五义》(1967)。其中,《大醉侠》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丁善玺电影生涯的起点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也正因此,1968年他便获得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飞贼》)。
在丁善玺将近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他参与的影视作品约有80部,自编自导、为他人编剧的作品约各占其半。在这80部作品中,主旋律电影大概只占十分之一,却成了他的电影代表作。
丁善玺其实是一个多面手,涉猎的电影(电视剧)类型非常多,历史剧(主旋律)之外,武侠、喜剧、爱情、惊悚等类型的作品多达近70部。
丁善玺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无疑是主旋律电影,但他没有一直拍摄这个类型的影片,这主要是因为主旋律电影往往来自官方的“定制”(一般也需要官方的大力支持),而官方的“订单”终究是有限的。
丁善玺最早导演的两部主旋律电影,《英烈千秋》和《八百壮士》,在当时也叫“军宣片”——宣传国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
《八百壮士》讲谢晋元率部在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英烈千秋》讲的是“中国军魂”张自忠的故事。这两部影片分别讲国民党军队和高级军官的英勇事迹,足见其“军宣”意图。虽然是宣传片,但这两部影片基本依照史实演绎,是非常不错的历史剧。
《八百壮士》和《英烈千秋》都是由曾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辜振甫监制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台湾政府和军方对影片的介入。
“军宣片”的出现,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背景有关。被驱除出联合国的台湾政府,需要向民众宣传自己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国军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侵略者,乃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而曾领导国军的台湾政府,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正统”。
在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中,曾采访三位台湾70年代的中小学生,他们都表示当时看“军宣片”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由此可见“军宣片”在当时的宣传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英烈千秋》和《八百壮士》的大卖,让惟利是图的邵氏电影公司看到了主旋律电影的“商机”。
1976年,邵氏电影公司的鲍学礼也拿出了一部抗日片《丁一山》,而该片的编剧是胡金铨和丁善玺。可见,丁善玺在当时已经成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地区主旋律电影的金字招牌,邵氏电影公司得请他来把把关。
时隔四年,丁善玺在台湾主旋律电影领域再度出手,自编自导了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事迹的《碧血黄花》。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他的《与妻书》如今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
《碧血黄花》自然也把故事的重心放到林觉民和他的妻子陈意映身上,而当时台湾的头号女影星林青霞也很好地阐释了柔弱、痴情、美丽、坚韧的陈意映。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丁善玺拍出了史诗级的献礼大片《辛亥双十》。
《辛亥双十》是邵氏和中影的合拍片,邵氏出动了狄龙、汪禹、尔东升、陈观泰、罗莽等明星,台湾方面则有林凤娇、柯俊雄、王道等大牌。这样的全明星阵容,当然要配以大格局和大气魄,丁善玺能把当时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也能把一些历史场面拍得大气磅礴,总算没有辜负两大电影公司的期望。
大陆近年推出了“《建国大业》三部曲”,三部影片都是“数星星”的史诗巨片。而比《建国大业》早将近30年的《辛亥双十》,应该算是“数星星”主旋律电影的“鼻祖”。
又隔了五年,丁善玺受台湾军方之邀,再度执导宣扬国军军魂的以金门炮战为背景的《八二三炮战》。柯俊雄也再度为国军代言。
如果说丁善玺是台湾主旋律电影的“教父”,那么,柯俊雄称得上是台湾主旋律电影的代言人。
在以上八部主旋律电影中,柯俊雄出演了其中的五部,而在三部“军宣”意识最强的作品(《八百壮士》、《英烈千秋》、《八二三炮战》)中,柯俊雄都是绝对的男一号,而且演的都是铁血军人。
柯俊雄的国字脸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浩然之气,由他来演绎谢晋元、张自忠等英雄,确能做到形象传神,尽显军人气魄。
柯俊雄后来成了国民党“立委”,这与他的国军代言人的形象不无关系。
同年,丁善玺还导演了一部史诗大片《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影片云集了尔冬升、吕良伟、万梓良、惠英红、李赛凤等香港的当红明星。可惜影片的口碑与票房均无法与《辛亥双十》相比。
1987年,中影(指台湾“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新任总经理林登飞很想有所作为,欲再造主旋律电影之辉煌,于是找来丁善玺拍摄《旗正飘飘》,并重金邀请当时已经将事业重心放在香港的林青霞来演女主角“蓝凤二号”,让她和夏文汐饰演的川岛芳子斗法。
《旗正飘飘》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作为一部“谍战片”,它已经不是纯粹的主旋律电影。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解严”,从此,国民党在台湾逐步丧失其绝对主导的地位。
《旗正飘飘》1987年10月才上映,是一部“解严”后上映的主旋律电影。
很明显,“解严”后的台湾,不会再有“军宣片”。
而由国民党主导的台湾主旋律电影,也因此划上了句号。
丁善玺作为台湾主旋律电影“教父”,也不会接到新的“订单”了。
而作为编剧的丁善玺,仍然热爱“主旋律”或爱国主义题材。
丁善玺生前的最后一部编剧作品是《精忠岳飞》(2013),是中国大陆出品的一部爱国主义电视剧。
丁善玺于2009年因病去世,而《精忠岳飞》在他死后4年才播出,也可以说是他的遗作了。
自秋瑾始,以岳飞终,丁善玺作为一代主旋律电影“教父”,可谓有始有终。
u0001
志愿军:存亡之战
山寨火种
侦察兵
智取华山
烈火金钢
二百三高地
影片聚焦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
播放指数:525℃
就算不深究其“高于历史”的剧情,鉴于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仅深究一下《八百壮士》的道具,就会发现,这满屏的道具武器,实在是穿越得厉害。
海空武器
《八百壮士》除了讲述四行仓库保卫战之外,前半段还描绘了淞沪战役的开端。因此,日本海军也有不少镜头。
电影为了表现日军进攻兵力之雄厚,给了日本军舰和运兵船一个长镜头,不过细看下来,都是美式军舰。
日本军舰是美制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扮演的,既中国台湾海军的阳字号驱逐舰。
艾伦·萨姆纳级是二战美军著名驱逐舰弗莱彻级的后继型号,1944年才开始服役,中国台湾海军拿到了6艘基本型的艾伦·萨姆纳级。当然阳字号里不止艾伦·萨姆纳级,还有弗莱彻级和基林级。
而从军舰背后徐徐驶过的那艘运兵船,其实是美制帕塔普斯科级军用油船,为1942年起开始在美军服役。从1961年起,中国台湾海军一共接收了3艘。
电影还表现了日军战机扫射轰炸的情形,从少数几个飞机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飞机为美制L-5”哨兵”观察/联络轻型飞机,1942年开始量产。
另有一些道具飞机是跟广为人知的J3/L4观察/联络飞机,也是美国民间业余飞行的常用机型,同样1942年量产。
另外日本军队登陆的时候,居然使用的是美制LVT两栖装甲车掩护步兵,美国1941年才开始生产这种装甲车。
上面这些道具,和它们要扮演的日军战舰和战机一点都不一样。
不用奇怪为什么不拿真正的日本驱逐舰拍摄——国民党军队接收自日本的驱逐舰基本在电影开拍之前拆毁,其中最迟拆毁的一艘是驱逐舰丹阳号,即著名的阳炎级驱逐舰雪风号,拆毁时间为1971年。
但就算是丹阳号所属的阳炎级驱逐舰,首舰1939年竣工,也迟于四行保卫战的发生时间。
至于从日本接收的战机,更是因为性能落后尽数淘汰,当时台湾岛内能用的估计也就是美械装备了。
但有没有办法?其实还是有的。
当年虽然没有电脑特效技术,道具师照样可以制作模型飞机和模型军舰进行拍摄。
比如1969年的英国电影《不列颠之战》中,虽然有些镜头是真飞机完成的,但仍有不少为模型飞机完成。
再比如1970年的美国电影《虎!虎!虎!》,也大量使用了各种比例的模型进行拍摄。
也许剧组找不到能制作这种特效的专业人员,不过下面的错误可不是缺少特效师能解释的。
片中的日本海军军服有个很明显的错误,他们的军帽帽徽固定在大檐帽的帽瓦上,这种方式和美国海军类似,但历史上的日本海军,帽徽向来是固定在帽墙上。
由于这个场景出现在淞沪战役之初,那么片中的军官们应该穿白色军服,而不是深色的冬季军服。
日本海军开会时使用的航母模型,虽然制作得非常粗糙,但是也暴露了一个很明显的错误——斜角飞行甲板。
斜角式甲板出现在二战之后的1952年,首艘接受改装的是美国“埃塞克斯”级“安提坦”号,日本航母哪里有这种飞行甲板?
陆军武器
《八百壮士》中的陆军武器军服道具问题也非常严重,先说军服。
片中的88师军服全部为灰色,四行保卫战时已经是10月底,穿冬装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电影花了相当篇幅描绘了淞沪战役之初也就是8月份的情况,此时中央军应该身穿夏季的绿色军服。
(顺便,这片怎么解释国民党军队从上海全面撤退?因为要调兵去南京打保卫战!编剧好厉害。)
还有些国军士兵军装,让人怀疑是不是把片中日本兵的军服摘掉肩章拿来充数,这立领的设计,可疑的颜色和面前这款当时根本没到货的美式重机枪。
至于片中的日本军装,也相当奇怪。
日本士兵全部身穿昭五式军服,主要特征是立领的军服上佩戴兵种领章(揪形兵科章)和竖式肩章。
但是日本军官的军服简直“四不像”,戴略帽,折领,像是1938年之后换装的九八式军服,但胸前却没有M型兵种章。你说他们这身穿帮的军服是1943年之后的三式军服吗?看起来也不是——袖口没有袖章。
大部分军官都是远景,领章看不清楚细节,不过给了著名战犯松井石根特写镜头,这身军服也是令人错愕。
片中的松井石根穿的不是当时日本装备的昭五式军服,戴的是中将领章,但松井石根1933年10月已经晋升为大将。
细看这领章,尺寸略小,接近九八式军服上的样式,但两颗将星靠领口处,这明显是三式军服的特征,所以这同样是一套错误百出的军服。
武器方面,同样一言难尽。
交战双方的栓动步枪基本上都是拿美式M1917步枪充数。
另外,片中的88师居然还拿着美军1957年开始装备的M14步枪。也许它刚出镜的时候,给人一种是拿来模仿捷克ZH-29式半自动步枪的误解——毕竟ZH-29也是可以安装长弹匣的吗!
不过,之后的数场战斗中,频频出现M14连发射击的镜头,让人怀疑剧组是不是误以为M14=1914年研制的步枪。
机枪方面,国军中使用的是美式勃朗宁M1918轻机枪和M1919风冷式重机枪。
(你确定要抱着重机枪散热套这么干?194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约翰·巴斯隆戴着防火的石棉手套这么干,差点把手弄残废,还获得了荣誉勋章。而且这种应急射击方式连全员志愿兵的美国海军陆战队都难以模仿。)
虽然中国军队自1933年起确实获得了一些比利时FN Mle 30式机枪,即7.92毫米口径的勃朗宁M1918,但88师以捷克式轻机枪为主。
至于M1919重机枪,那是美援装备大批运抵中国之后的事情。
而日军方面,除了M1919风冷式重机枪,居然还有M1917勃朗宁水冷式重机枪。
二战日军自研的重机枪都是风冷式,没有水冷式机枪。
冲锋枪方面,剧组安排谢晋元在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手持一把汤姆森M1冲锋枪,虽说汤姆森冲锋枪是美国设计师1919年研制的,但是M1这个子型号是于1942年研制。
而且,汤姆森M1与之前的型号在外观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
取消枪口减震器、将小握把改为护木,制式弹匣为20/30发,不再配弹鼓等等。
(片尾定格在谢晋元部撤出四行仓库的一瞬)
火炮方面,几乎看不到中国军队使用迫击炮之外的武器,但是倒给日军安排上了美式M1A1式75毫米榴弹炮,虽说这个子型号是1934年推出的,不过直到1941美国实施租借法案之后,才有两个外国用户——英国和中国。
西方军队
因为四行仓库位于当时的公共租界附近,所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西方军队。片中的英美军队看起来像那么一回事,但是考虑到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那么片中的武器和军服就完全穿帮了。
片中的英军居然也拿着美式M14自动步枪,还有保卫战之后才研制的汤姆森M1冲锋枪以及M3冲锋枪。
更别提英军早就换装了一体化的单兵装具,且以防水布材质为主,根本不是片中落后的皮革武装带。
片中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镜头不多,但是武器装备的错误也很显眼。
首先美军应该仍戴着和英军平顶钢盔样式几乎一致的M1917钢盔,而不是戴着1941年才开始装备的M1钢盔。
而且,这些M1钢盔的盔罩是林地迷彩,而不是二战常见的猎鸭迷彩。
军服应为卡其色的折领军服,但是片中却是绿色的翻领军服。
武器错误,看来全片的冲锋枪基本被汤姆森M1承包了。
另外,本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其它国家的军官,片中说是国际调查团,没记错的话,国联调查团抵达上海的年份是1932年,而不是1937年。这些外国军队的军服也是错漏百出,比如这几位美国军官和这位德国军官。
几位美国军官带着陆军帽徽,却穿着美国海军的卡其色军服,右二那位佩戴的勋表能看清楚,却犯了很多错误,比如:
出现了二战后才颁发的勋表,奖章的勋表戴在了勋章的勋表之前,出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战末期才开始颁发的勋表,不一一列举。
至于最右边那位德国空军将军,军服更是错误百出,比如:
佩戴陆军样式的帽徽,衣领装饰也是德国陆军将军的矢车菊样式,右胸鹰徽样式错误,铁十字勋章样式错误。
有人可能要说铁十字勋章的样式如此草率是不是避免出现纳粹标志?
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有个身穿党卫军黑色制服,佩戴显眼的纳粹标志频繁出现,军衔看不清楚,但至少是旅队长(上校),却没有台词。
最后,虽然这部片子的道具疏漏很多,但却不忘一遍一遍地提醒观众,国府下令坚守四行仓库,是为了提高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注意。
电影上映是在保卫战的38年后,却不加反思地强调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为四行仓库保卫战加上了苦涩的注解。
本文完整图文请关注 公众号 装甲参谋部 阅读,谢谢!
军事化的配乐
战争时候的卫生比较差
“你死,你活,我先给你磕三个响头,死了,要化作一阵风,回家看看我,看看你那四个可怜的孩子”,妻子对即将离开他她的军人丈夫说。
争取国际联盟调查团,唉。
每天一餐黄豆,一餐面粉,半壶饮水。
巷战时,一般一个人只能打一个人,要猛突然去杀另一个身边的敌人也不太容易,几个攻一个也不太现实,大家都有活干。
“大家能撑就撑,不能,一颗手榴弹,天堂地狱,后会有期。”
八百战士在四行仓库撑着。
杜月笙帮忙,英租界的人帮忙送物资。
叫杨惠敏送国旗到守军那以振士气,面子的事?害死了一个女子?没那么简单。青天红地白日旗,振了士气,下了人泪,也暴露了目标。
为了一个旗帜,不考虑战术,死了不少士兵,可是也没有其他出路了,反正都是死。而英租界的国民们在一边呼喊中华民国万岁,隔岸,这是什么心情。
上头要求投降,下面的晋元要求战死,为了面子?
妻子电话里说“你自己想死,我知道。这话别人不敢说,我敢。。。今生不见,来生见。”
最后还是撤出了大多数战士,团长晋元也逃了出来,继续前进。
“中国一定强。”
“本事件曾于1938年搬上银幕,是默片,由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袁牧之、陈波儿主演,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中较为著名的一部,其中女童子军冒死为壮士们送国旗的细节,具有极为悲壮的感染力。影片在当时的大后方及香港极为轰动,而且在东南亚甚至西欧都得到热烈反响。”
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80人。
丁善玺创作的主旋律电影目录:
《英烈千秋》1974
《八百壮士》1975
《丁一山》1976(编剧)
《碧血黄花》1980
《辛亥双十》1981
《八二三炮战》1986
《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1986
《旗正飘飘》1987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主旋律电影逐渐摸准了市场规律,在票房的高歌猛进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其中,去年的《战狼2》、今年的《红海行动》都引发了观影狂潮,它们也成为了当下内地票房历史榜单中的“状元”和“榜眼”。
近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影集团联合出品的正在院线上映的主旋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又成了热门话题,得到了多位高级官员的“点赞”。
这些现象使得主旋律电影再度引发热议。主旋律电影并非中国大陆独有,海峡对岸的台湾,也曾是主旋律电影的“沃土”。
而说起台湾主旋律电影的历史,编剧、导演丁善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他堪称台湾主旋律电影的“教父”——可惜的是,当下的电影观众,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根据豆瓣的资料,丁善玺18岁(1953年)时已经担任编剧,而他编剧的第一部作品《秋瑾》正是一部爱国主义电影,这似乎预示着他将成为主旋律电影的“教父”级人物。
丁善玺电影生涯的真正起点是在60年代中期,他给邵氏电影公司写了两个武侠剧本:《大醉侠》(1966,与胡金铨和编)、《七侠五义》(1967)。其中,《大醉侠》已经成为经典之作,丁善玺电影生涯的起点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也正因此,1968年他便获得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飞贼》)。
在丁善玺将近半个世纪的电影生涯中,他参与的影视作品约有80部,自编自导、为他人编剧的作品约各占其半。在这80部作品中,主旋律电影大概只占十分之一,却成了他的电影代表作。
丁善玺其实是一个多面手,涉猎的电影(电视剧)类型非常多,历史剧(主旋律)之外,武侠、喜剧、爱情、惊悚等类型的作品多达近70部。
丁善玺最擅长也最喜欢的无疑是主旋律电影,但他没有一直拍摄这个类型的影片,这主要是因为主旋律电影往往来自官方的“定制”(一般也需要官方的大力支持),而官方的“订单”终究是有限的。
丁善玺最早导演的两部主旋律电影,《英烈千秋》和《八百壮士》,在当时也叫“军宣片”——宣传国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
《八百壮士》讲谢晋元率部在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英勇事迹,《英烈千秋》讲的是“中国军魂”张自忠的故事。这两部影片分别讲国民党军队和高级军官的英勇事迹,足见其“军宣”意图。虽然是宣传片,但这两部影片基本依照史实演绎,是非常不错的历史剧。
《八百壮士》和《英烈千秋》都是由曾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辜振甫监制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台湾政府和军方对影片的介入。
“军宣片”的出现,与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的历史背景有关。被驱除出联合国的台湾政府,需要向民众宣传自己才是中华民族的“正统”。国军在正面战场抵抗日本侵略者,乃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而曾领导国军的台湾政府,自然也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正统”。
在杨力州导演的纪录片《我们的那时·此刻》中,曾采访三位台湾70年代的中小学生,他们都表示当时看“军宣片”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由此可见“军宣片”在当时的宣传效果是非常不错的。
《英烈千秋》和《八百壮士》的大卖,让惟利是图的邵氏电影公司看到了主旋律电影的“商机”。
1976年,邵氏电影公司的鲍学礼也拿出了一部抗日片《丁一山》,而该片的编剧是胡金铨和丁善玺。可见,丁善玺在当时已经成了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地区主旋律电影的金字招牌,邵氏电影公司得请他来把把关。
时隔四年,丁善玺在台湾主旋律电影领域再度出手,自编自导了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英勇事迹的《碧血黄花》。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林觉民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他的《与妻书》如今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
《碧血黄花》自然也把故事的重心放到林觉民和他的妻子陈意映身上,而当时台湾的头号女影星林青霞也很好地阐释了柔弱、痴情、美丽、坚韧的陈意映。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丁善玺拍出了史诗级的献礼大片《辛亥双十》。
《辛亥双十》是邵氏和中影的合拍片,邵氏出动了狄龙、汪禹、尔东升、陈观泰、罗莽等明星,台湾方面则有林凤娇、柯俊雄、王道等大牌。这样的全明星阵容,当然要配以大格局和大气魄,丁善玺能把当时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也能把一些历史场面拍得大气磅礴,总算没有辜负两大电影公司的期望。
大陆近年推出了“《建国大业》三部曲”,三部影片都是“数星星”的史诗巨片。而比《建国大业》早将近30年的《辛亥双十》,应该算是“数星星”主旋律电影的“鼻祖”。
又隔了五年,丁善玺受台湾军方之邀,再度执导宣扬国军军魂的以金门炮战为背景的《八二三炮战》。柯俊雄也再度为国军代言。
如果说丁善玺是台湾主旋律电影的“教父”,那么,柯俊雄称得上是台湾主旋律电影的代言人。
在以上八部主旋律电影中,柯俊雄出演了其中的五部,而在三部“军宣”意识最强的作品(《八百壮士》、《英烈千秋》、《八二三炮战》)中,柯俊雄都是绝对的男一号,而且演的都是铁血军人。
柯俊雄的国字脸眉宇之间透露出一股浩然之气,由他来演绎谢晋元、张自忠等英雄,确能做到形象传神,尽显军人气魄。
柯俊雄后来成了国民党“立委”,这与他的国军代言人的形象不无关系。
同年,丁善玺还导演了一部史诗大片《国父孙中山与开国英雄》,影片云集了尔冬升、吕良伟、万梓良、惠英红、李赛凤等香港的当红明星。可惜影片的口碑与票房均无法与《辛亥双十》相比。
1987年,中影(指台湾“中影股份有限公司”)新任总经理林登飞很想有所作为,欲再造主旋律电影之辉煌,于是找来丁善玺拍摄《旗正飘飘》,并重金邀请当时已经将事业重心放在香港的林青霞来演女主角“蓝凤二号”,让她和夏文汐饰演的川岛芳子斗法。
《旗正飘飘》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但作为一部“谍战片”,它已经不是纯粹的主旋律电影。
1987年7月14日,蒋经国宣布“解严”,从此,国民党在台湾逐步丧失其绝对主导的地位。
《旗正飘飘》1987年10月才上映,是一部“解严”后上映的主旋律电影。
很明显,“解严”后的台湾,不会再有“军宣片”。
而由国民党主导的台湾主旋律电影,也因此划上了句号。
丁善玺作为台湾主旋律电影“教父”,也不会接到新的“订单”了。
而作为编剧的丁善玺,仍然热爱“主旋律”或爱国主义题材。
丁善玺生前的最后一部编剧作品是《精忠岳飞》(2013),是中国大陆出品的一部爱国主义电视剧。
丁善玺于2009年因病去世,而《精忠岳飞》在他死后4年才播出,也可以说是他的遗作了。
自秋瑾始,以岳飞终,丁善玺作为一代主旋律电影“教父”,可谓有始有终。
u0001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四行仓库保卫战没有获得各国实质性的支援。众所周知,英法在绥靖,德意日在嚣张(不过德国在抗战初期给过中国援助,比如淞沪战场上的德械师),苏联在暧昧。
电影没有告诉我们,谢团长也没有朝前走。由于拒绝汪精卫的劝降,谢晋元于1941年4月24日凌晨5点被已由汪伪政权收买的郝鼎诚等四名士兵(中国任何时候都不缺汉奸)刺杀身亡。共有超过1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而三天内拥进孤军军营瞻仰其遗体的共达二十五万人次。
而国民政府追认将军为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
然而还是有人没有忘记他们。
蒋介石提升了所有参加保卫战的军人的军衔(各晋一级),并授予谢晋元与杨瑞符青天白日勋章。
四行仓库战斗结束后,中国国旗仍在飘扬,过路行人和日本守军无不脱帽敬礼。
探望孤军成为了在租界的上海市民的日常活动之一。八百壮士还进行文娱表演,并且自己生产生活物资,甚至销售。
当然,最最重要的,我们没有忘记!!
杨瑞符将军在《孤军奋斗四日记》写到:是役也,既未成功,又未成仁,仅仅作到‘绝对服从命令’六个字
谢晋元将军于1937年十月(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写下七绝诗一首: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还有那首,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 四方都是豺狼宁愿死 不退让 宁愿死 不投降
我们的国旗在重围中飘荡 飘荡 飘荡 飘荡 飘荡
八百壮士一条心 十万强敌不敢当
我们的行动伟烈 我们的气节豪壮
同胞们起来 同胞们起来
快快上战场 拿八百壮士作榜样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中国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 一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