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云>

HD中字

乐视云>

HD

暴风云当前播放组>

HD中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猜你喜欢

    第十二个人是由哈罗德·兹瓦特执导的一部拍摄于2017年剧情,历史,战争片在其它上映,主演由乔纳森·莱斯·梅耶斯,托马斯·古勒斯塔德,玛丽·布洛克胡斯,维加·霍尔,马丁·基弗领衔。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第二次大战期间,12名挪威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
  • 头像
    影探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影探”,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最近,小探突然发现,北欧战争片拍的很牛逼啊!

    像17年芬兰电影《无名战士》,豆瓣评分7.7,IMDB高达8.1。

    这部片子通过芬兰军队一个排普通士兵的视角,完整再现了芬兰二战时抗击苏联、德国侵略的历史。

    这是一部真正的群像电影,在长达三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一名真正的主角,观众甚至记不住角色的面孔和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鲜活的生命、独特的性格却永远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这让人深刻感到“生命之可贵,但于战争只是一个统计数字”的残酷事实。n

    小探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是这一部,17年挪威电影。

    第十二个人

    Den 12. mann

    该片豆瓣评分7.8,IMDB评分7.6。

    如果说《无名战士》是从群像的角度去拍战争,那《第十二个人》就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战争

    这两部片子的共同点是——

    这种冷首先是一种情绪基调上的冷。

    引用豆瓣网友的评价:比北欧冬天更冷的是北欧的电影,冷静、克制、不煽情、不示弱。n

    同时也是拍摄风格、故事情节上的冷。

    《无名战士》的冷,体现在色调、配乐和氛围上。

    而《第十二个人》则是一种让你感同身受的冷。

    首先来感受下电影中挪威的自然环境:白雪皑皑的山峰、没过膝盖的积雪、鬼魅的北极光......

    然后了解下主角的遭遇:浸冰水、遇雪崩、拖着伤腿在冰天雪地里跋涉、坐个雪橇还不幸翻车......

    所以有人评价这部片子为二战版的《荒野猎人》。

    确实,主角被虐千百遍的套路有点像。n

    那《第十二个人》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大致概括一下:二战期间,12名挪威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结果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

    没错,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平心而论,小探觉得它比《荒野猎人》要好,主要原因如下:

    《荒野猎人》中小李子强大的求生意志来自他想要复仇的决心。

    而《第十二个人》中,男主在纳粹的重重围捕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能幸存下来是因为心怀希望,以及一路得到挪威群众的无私帮助。

    注:以下剧透较多,方便没时间看电影的小伙伴欣赏~

    电影一开始,男主的受虐历程就跟着开始了。

    他和队友乘坐的小船在离海岸不远处遭到德军袭击,一群人匆匆忙忙炸毁资料,跳海逃生。

    他们刚从冰冷的海水里挣扎着上岸,就被在岸边守株待兔的德军逮了个正着。

    只有扬做了落网之鱼。

    但不幸的是,跳海时他丢了一只鞋子,逃跑的过程中又被德军打穿了脚丫。

    夜幕降临,德军为了寻找他发射了很多颗燃烧弹,点亮了港湾的整片区域。

    扬被逼的跳进零度以下的海水中逃生。

    德军其实已经认定他活不下来了,但偏偏指挥官是个将德国人的严谨发挥到极致的人。

    有多严谨呢?为了验证扬在零度以下的海湾中能否生存,他亲自拿着秒表、站到冰水中去计算时间。

    果然坚持不了一分钟。

    但让他不爽的是,竟然找不到扬的尸体。

    扬确实浸着冰水游过了港湾,他挂着一身冰,哆哆嗦嗦的向海边划船的情侣求助。

    这仅仅是他劫难的开始,孤军奋战的扬打算翻山越岭,逃往中立国瑞典。

    而德国指挥官下决心要捉住他,在沿途设置了重重关卡。

    他把这场追逐看作了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这之后有好几次,他都差点将扬逼入险境。n

    但每一次,扬都靠着绝佳的运气,及时得到了沿途居民的帮助,挺了过来。

    帮助他的居民有八旬的老太太,有拥有可爱小萝莉的一家人,有温柔善良的挪威妹子,也有“战斗民族”式的彪形大汉......

    电影的后半段,扬遭遇雪崩,再次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

    浑身是伤的他彻底被放倒了,可以说后半段,他基本上是躺着演的。

    (从雪崩中幸存的男主)

    但当地的民众并没有放弃他。

    他们冒着被枪毙的危险收留了重伤的扬。

    他们利用智慧,在纳粹频繁的搜查下一次次转移他。

    (当地居民巧妙的将转移扬的雪橇变为小船的一部分)

    他们将扬藏在偏僻的小屋里、雪山石块下、山洞里,然后轮番上阵,在德军眼皮底下给扬送饭.....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将扬看成了某种希望。

    彼时的挪威正处于纳粹铁蹄的践踏下。

    但正如电影中的台词——德国人无法战胜北极光,挪威人并没有放弃反抗的精神。

    而扬正是这种精神的化身。

    而扬虽然得到了沿途居民的帮助,但他能够幸存,靠的也是超乎常人的意志。n

    他要忍耐的不只是伤痛,还有孤独与恐惧的漫长折磨。

    扬其实并不算勇敢,藏身湖边小屋时,他一次次梦到自己被德军发现,精神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当他短暂的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被打伤的脚趾已经变黑了。

    于是他独自完成了截肢手术。

    (做完手术的男主晕了过去)

    面对绝境,扬始终是乐观的。

    他调侃自己居身的小屋是“大酒店”,举起一粒雪花说这是自己”一天的食物“。

    但有时精神上的孤独比身体上的痛苦更能消磨人的意志。

    每次被转移到一个新地方,扬就要独自度过二三十天。

    时间越长,他觉得自己能幸存的希望就越小,整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变的绝望起来。

    为了鼓励他,当地的居民集合了珍贵的食材,在国庆节那天给扬做了一块小蛋糕。

    他们想让扬知道,所有人都与他同在。

    是同胞的支持延续了扬”心中的火焰“。

    最终,当漫长的冬天结束时,挪威人再次利用智慧、借助自然的力量,成功将扬送过了挪威-瑞典的边境线。

    很多人觉得这部电影“有些平淡”,认为它可以再拍的惊心动魄一点。

    确实,全篇和敌人正面交锋的场景只有一处。

    在我们看来,一个“逃亡”的故事并不值得大书特书。

    但挪威人却愿意将这“第十二个人”奉为英雄。

    在他们看来,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东西。

    电影中一个让小探印象深刻的情节是:扬的队友被抓获,其中最年轻的小伙子一点也不勇敢、害怕的不得了。

    只有他,在被枪决的一刻保持了跪立的姿势,仿佛在留恋自己的生命,不愿意离去。

    这种“人本”精神始终贯穿于北欧的战争电影中。

    (截图来自挪威电影《国王的选择》,34个公民的性命,促使挪威国王下定决心,对德宣战。)

    本片中,扬是否存活,于战争结果并无太大影响,但挪威民众还是甘愿冒着风险去帮助他。

    这种信念,就好像将《辛德勒的名单》中那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救一人即是救全世界”,反过来的实践,即:

    倾世人之力救一人!

    最后用扬说的一句话结束吧,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

  • 头像
    七七

    n算是一部“主旋律电影”,男主从头到尾获得了众多人的帮助,才大难不死,度过难关。而帮助他的民众也自觉,帮助这位英雄,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奇迹。

    这部电影几乎没有的战争情景,但是对战争时的人物的内心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nn杨的成功有三个因素,个人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还有爱国挪威人的冒死帮助,最后是难以想象的运气。

  • 头像
    Clyde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 头像
    朝暮雪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占领了挪威,希特勒在挪威建立了堡垒,并将飞机、军舰、潜艇驻扎在北部地区。

    1943年3月24日,“红色马丁行动”启动,英国训练了12名挪威士兵,并把他们送到挪威执行一项破坏德国的机场和设施的任务,只有1个人活着回来了。

    这个故事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第十二个人》就是根据此事改编。电影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是12人的破坏小分队被德军袭击的片段,其中11人被捕,只有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

    整部电影都是讲述德军追杀扬、扬奋力逃跑的故事,他先后游过一个水温低于零度的海峡,坐船穿越峡湾,滑雪遭遇雪崩,乘雪橇翻过一座山,来到挪威和瑞典的交界处,最终被一只驯鹿送到瑞典。

    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再加上挪威人民的帮助,成功从德军的追击下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了英国。

    片尾字幕显示:扬·巴斯路德继续训练新兵,直到挪威被解放。

    扬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他说: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去世,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在曼德伦,和帮助过他的人在一起。

    《第十二个人》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这并非是扬一个人的故事。如果没有挪威人民的帮助,他是无法成功逃到瑞典的。而长达135分钟的片长也给了其它角色更多的戏份、更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地图只有一部分,一个非常精通地理的小女孩为扬指出了前往瑞典的道路。

    再比如扬被子弹打断了脚趾,不能涉水,皮尔德斯就背着他到岸边。

    还有马吕斯冒着判死刑的危险窝藏扬,并且和同伴用雪橇拉着扬帮助他翻过雪山。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吕斯收留扬之后,马吕斯的妹妹古娟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后面还提出要去雪山上找他。

    而我们也能从片尾字幕得知古娟直到20年后才结婚。

    这种处理手段非常高级。诺兰曾经说过:“如果在战争片中加入爱情戏,会让人觉得很假。”而《第十二个人》仅仅是暗示观众古娟对扬有好感,最后又说古娟20年后才结婚,其它的就交给观众自己去想象。这是一个开放式桥段,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毕竟电影中古娟从没有亲口说她喜欢扬,也就不存在杜撰的嫌疑了。

    电影没有明确交代古娟和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猜测这20年来,古娟一直在等待扬,也许他们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以上细节使得从扬到古娟、马吕斯等挪威人民的形象也变得清晰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立体。

    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个人主义电影,电影里的大量角色都有着鲜明的形象,而他们正是扬成功逃脱的重要因素,是他们为扬提供了帮助。

    这不是主角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故事,而是人民拯救主角的故事,和那些刀枪不入、神功护体、救人民于水火的个人主义电影的确不太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扬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我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正如《七武士》的台词:打了胜仗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农民。

    《第十二个人》值得争议的地方在于扬的逃离经历,比如游过海峡、遭遇雪崩、被驯鹿送出国境等桥段显得不够真实。由于扬的经历过于离奇和夸张,因此有网友称这部电影为“抗德神剧”。

    事实上,《第十二个人》和《敦刻尔克》类似,并非是讲述盟军和德军正面作战,而是关于“逃跑”。

    《敦刻尔克》是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而《第十二个人》是扬从德军的驻扎港逃跑到瑞典。扬要做的不是攻打德军,他只需要成功逃跑。因此,“抗德神剧”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

    近几年来,根据真事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比如《萨利机长》中,萨利机长在哈德逊河迫降客机,155人全数生还;

    《敦刻尔克》中,英国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结果成功撤离了33.5万人。

    《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在战场上拯救了75名战友而安全生还。

    倘若没有这样的历史背景,观众就会觉得太假,觉得萨利机长、英军、戴斯蒙德、扬是不是开了挂?

    正因为这些电影都是根据真事改编,有历史事件做支撑,也就提高了可信度。

    除此之外,根据真事改编不仅能让观众更加相信这部电影,同时还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普通电影尽管励志、充满正能量,但你知道这都是编的,而根据真事改编的电影会让观众觉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毕竟历史上真的有人这么勇敢、坚强,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就以《第十二个人》而言,电影传达了信念和坚持的可贵。尽管这部电影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扬真正的经历或许不像电影中那么充满传奇色彩,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确在德军的追击下存活了几十天,并且安全逃到瑞典。

    死亡来临之前,他的求生欲促使他的潜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从而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不是致命性的打击),假以时日都能恢复如初,甚至会变得更加优秀,因为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加强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信:你远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强大,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 头像
    Sargrion

    看这部电影之前,二战的挪威给你留下的印象有什么?

    我先说说自己,重水之战和布吕歇尔号。

    重水之战是现代特种作战发展历程中的著名战役,虽说有挪威籍的情报人员参与,但大多数功劳都归于英军,挪威更多的是在担当背景。

    布吕歇尔号则是一艘德国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在战争初期被挪威的岸防炮击沉。击沉布吕歇尔号对挪威一开战就一败涂地没有太大的影响。而且,除了在军事爱好者和我这种深受舰娘游戏毒害的玩家中间,布吕歇尔号的知名度并不高。

    作为最早的一批“败者”,二战的挪威,似乎并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战绩。比如《第十二个人》中的“红色马丁”行动,从军事上来说,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挪威电影《第十二个人》基于真实事件,十二名在英国接受训练的挪威人回到被占领的祖国执行破坏任务,在任务的第一步就因行踪暴露被德军拦截,除主角扬·巴斯路德外的队员被俘后遭处决。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后,历尽艰辛,经由瑞典逃回了英国。

    虽然豆瓣的简介上写了,主角带着机密文件逃回英国,但看过电影就知道,主角在挪威逃跑时身上并没有带什么文件,主角小队的文件,包括所有队员的证件,一开始就被德军捞起来了。片头主角怀中印有“绝密”的文件是事后的行动报告。也就是说,主角并没有背负着“将机密文件带回英国”的任务。

    巴斯路德是单纯的逃生。

    同样是逃生,《荒野猎人》主角的动力是“复仇”,为了保住性命找到杀害儿子的凶手;《启示》主角的动力是“拯救”,为了在雨水淹没藏身地前就救出家人。巴斯路德逃生的动力更像生存的本能。

    他没有像孤胆英雄一样继续执行任务,这很真实,不是人人都是战狼。影片开头,巴斯路德就目睹一位队员被德军轻描淡写地射杀,队友被抓走前对他说“别让我白白牺牲”,故事推进不久主角也得知被俘的战友们全部遇害。主角滞留在“萨伏酒店”时,有一段精彩的描写梦境的剪辑,反应了高压之下主角的心理,他在竭力抵抗死亡,他知道如果被捕,也难逃死亡的下场。

    很多人把本片评价为“二战版《荒野猎人》”,十分贴切。两部电影的环境基调十分相近。《荒野猎人》中主角求生最大的危险不是会割头皮的印第安人,而是寒冷和饥饿。《第十二个人》虽然是二战时期,但纳粹军队的威胁远远比不上严苛的大自然。

    渺小的人类

    这部影片透露着刺骨的冰冷,甚至可能观众打起寒颤。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主角游过零度以下的峡湾,割掉得了坏疽的脚趾,靠雪水存活四天……他身上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被冻住的枪械

    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荒野猎人》里小李子活不到找出仇人的那一天,同样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巴斯路德也无法幸存下来。《荒野猎人》中帮助主角的独行印第安人被主角的经历所感染,他们是陌生人的同时同病相怜。而巴斯路德逃生的过程中得到形形色色人的帮助,大家是陌生人的同时,更是同胞。他们从巴斯路德身上看到了希望,这个没有坐以待毙的年轻战士虽然无法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但单单是幸存下来、逃出生天,就是对侵略者的一种示威和挫败,想尽办法让这名战士活下来,是手无寸铁的居民们反抗的方式,是他们让自身民族精神之火不会熄灭的材薪。

    片中几次提到了“北极光”,强调“无法占领”。虽然我没有专门的研究,极光在极圈附近的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必定有着重要的含义。“北极光”一词从反抗军战士到八岁的小女孩,都有被提及,这里象征了抗争的希望之外,更是挪威民族独立的符号,即使国土被占领,资源被掠夺,人民被奴役,信仰北极光的人也还没有丢掉民族认同和自豪。巴斯路德为生存而做的努力,可以看作是“北极光”的具象化,纳粹没有占领北极光,也就没有征服挪威人。

    《第十二个人》是一部十分值得我国学习的作品,今天我们的银幕上不乏横刀立马的将领、骁勇无畏的士兵、帅哥靓女的特工,但民族精神局限于偶像,而不是体现于人民身上,便只不过是“看戏”。其实,和遥远的挪威相比,我们的故事不是更多吗?

热播榜

复制短链接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