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卫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宋坤儒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9分热度:21 ℃ 时间:2024-06-11 17:47:3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我的爷爷也曾经是240万志愿军之一,这部纪录片是爷爷还未讲完的故事……这也是我和妈妈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动力。
在看之前,我先入为主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主旋律”、“纪录片”等等标签。观影结束,全场灯亮,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失策就是没带一包纸巾入场,我脸上的口罩早就湿得不像话。
我和爷爷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在爷爷还没得阿尔兹海默症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我讲起抗美援朝的故事,那时的我兴趣缺缺。有时候,我甚至一边看着爷爷最不喜欢的岛国动漫,一边敷衍回应着爷爷,心里还觉得爷爷叨叨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怪烦人的。
“我们说出来的话,自己人总是不相信”。
片中有个爷爷说的这句话,如刺如刀,扎进我的心。
我爷爷讲抗美援朝故事的时候,断断续续,沉默好久才能吐出下一句。那时的我,沉迷热血动漫、各种小说、各样偶像剧,殊不知爷爷讲的故事比它们都珍贵万倍,殊不知爷爷的断断续续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血与泪太过沉重。
爷爷是第几军几师,有没有立过战功?
我一概不知。
只记得爷爷说,他们当时缺水缺粮,太饿了,把腰间的皮带也放进锅里煮着吃了,渴的实在受不了,就把雪抓起来舔一口……n 转眼之间,爷爷已去世了三年了,大家都瞒着鲐背之年的奶奶。最近几年,奶奶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午夜梦回时,她会突然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奶奶是不是冥冥之中也在思念着爷爷?七十多年前,或许奶奶也是哼着这首歌盼望着爷爷早日回家。
这些最可爱的人,苍苍暮年,垂垂老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我们不该忘记!我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听完爷爷的故事,遗憾没有机会带着爷爷奶奶来看这部电影。妈妈说,电影中第47军的薛英杰爷爷和我的爷爷是同一个军的,片中的他们和记忆中爷爷的音容笑貌交织重叠了起来……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诉说着爷爷没有讲完的故事。谢谢这部电影的所有主创,记录下这段血与泪。向爷爷和他的240万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50,他们正年轻
2021,我们正年轻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后的一些话,写的长了一些,有伤感,有感谢,有决心。现在我们也有点“抗美援朝”的悲壮,但我不跪求支持,因为当年他们都没跪过。如果要死,我也要站着死!
大家好!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
电影上映一周了,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对支持电影的观众们写点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吧?或者说在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后,已经不敢直面内心了吧?
可是,有些话,还是要说,有些话,必须要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18年那个月光满地,万物俱静的午夜,我是否还会像当初一样,热血上头,不管不顾地决定拍这部电影?
答案是,我会的。
能有机会拍摄出这部电影,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脸庞,是和正在与世界倒计时告别的爷爷奶奶以热泪托付我的许国故事。
有人会说,个体回忆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涵盖那场战争的全部。
对!
这些回忆对于书中的历史也许无足轻重,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4年,从南到北,近50位老兵,从2人到15人的摄制组,近80小时素材,用26位老人的故事,剪辑成98分钟的院线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们始终在看不到终点的赛道,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真的太难了,但是,为了能让他们的故事登上大银幕,所有的苦难都值得。
最初接触志愿军老兵是2018年拍摄宣传片《崇尚英雄》期间,我被这些平凡普通的爷爷奶奶们打动:带着假肢,永远保持坚挺站立的开朗的叶叔;雨中坚持独自打伞回家的金东晖的背影;癌症患者薛英杰第一次滔滔不绝的5个小时讲述;从来没有人采访过的周有春,太多了,实在太多了,这些画面都已经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在自发的数次拍摄中,他们托付我太多的话了,他们并不知道,属于他们的个人记忆其实很珍贵,让我感动甚至痛心的是,他们甚至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是普通一个兵,只是一遍遍地诉说着曾经的1950,曾经的青春,曾经的战友……
如果面对面倾听的人换成你?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有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的冲动?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是我拍摄了这部电影,拍摄了这些老人,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和偶然,也是我必然的命运,我无法拒绝,做跨越时空的邮差。
所以,大家现在就看到了这封来自1950年迟到的信—《1950他们正年轻》。
对于抗美援朝那场立国之战,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知道的无非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宏观史料,外加语文书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军事学家,我只是一个终日疲于工作和五花八门APP大数据推送下,被动吸收所谓碎片资讯且忙着生计的中年人。很惭愧,我在拍摄这部电影前,对于抗美援朝这些亲历者,这些战士,这些英雄,很少关注。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当年还是一群17、18岁的普通年轻人,却敢拼、敢打,为了正义和祖国,在异国他乡为中国人民筑起一座血肉长城,用他们的血,用他们的命,为此刻正在和平生活的我们保障了71年的安全,这是何等的悲壮和热血!
“年轻人应该知道他们的故事,老兵年事已高,再不拍就来不及了。”这是我在拍摄时的唯一想法。拍下来,给我们当代年轻人看,给更多的后来人看,曾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将自己置于残酷战场,在白山黑水间,在刀头剑首中,在寸尺争夺的阵地中,用枪,用刀,用手,用牙,用意志,用能用到的一切,匍匐,厮杀,冲锋,牺牲,拼光了他们的全部力气梦想青春,只为了理想中的祖国能够不屈服强权地站着,永远自信地站着!为此刻的你我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能够自由翱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一群人,如果我不抢救式地拍下来,将终生自责,无法宽恕自己。
曾经,很多人问我,纪录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本来就困境重重了,找个平台网络播放一下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坚持上院线?用老兵的话,“我也怕死,但如果想到死,我就冲不上去了。”我坚持上院线,因为在影院里放映,是我作为一名导演,能回报给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最大的敬意,我想为观众观看创造一个仪式感,因为他们把埋藏了一辈子的话告诉了我。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导演,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在仰视中,看到他们的故事。
在电影院放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这些老人的故事,他们说的话,值得人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让人感受岁月雕刻出的痕迹。我当然尊重每个人选择观影方式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如果在更加放松的环境中,吃着外卖,回着信息,甚至还可以自由地快进和停顿,这显然不是这部影片的观影方式,因为这不是一段猎奇的经历,而是一段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记忆。如果你能宽容,请原谅来自于我内心对于院线放映的执念。如果你可以用生命中的98分钟,静下心去看这些老兵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老人,因为,他们值得。
这个项目从拍摄到宣发,遇到的困难跟其他纪录电影是一样的。排片少,类型的原因导致观影人数也不多。上映以后,我看到网络上一些消息,有些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在志愿者或者家属陪同下,去看电影,遗憾的是,只有他们在看,我听了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前两天有位志愿军的后代去看电影,空荡荡的影厅里独自一人。他感慨,那段历史的悲壮、惨烈以及对今天的意义,可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年轻人关注了,看到他这样说,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不知为何,莫名难过。
好消息来自我们宣发的小伙伴们,据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爱国企业、社会团体,知道这个电影后,已经都在行动了。他们自愿发起“抢救式”的观影,组织包场,并呼吁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宣发的小伙伴们安慰我,说我常说的那句话“善意终将汇聚成洪流”,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的电影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了,为这些爷爷奶奶们流过泪的12万观众正在行动,自愿当我们的“自来水”,继续为电影发声。我真的挺感动。我在想,就像71年前的他们一样,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用意志和智慧坚守着,等来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也可以再加把劲撑一撑,守住山头,也许就会等到更多的观众向我们奔赴,为这部老兵电影发声。
但现实确实太残酷了,现在我们基本是快要归0了,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悲壮战斗,我们的电影可能已经支撑不到救援到来了。
宣发的伙伴很着急地问我,要不要像其他电影一样,导演做个直播,跪求排片,跪求各方支持,求一些帮助?对此,我想说,我们这个电影很特殊,我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会跪着求生。当年的这些爷爷奶奶们,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时,从来就没想过跪过,否则别人的坦克早就开到东北的大平原了!为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站着,一直站着,必须站着!
我虽然不跪求什么,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谢意。感谢我们的团队,从始至终都很顽强,他们也在打一场“抗美援朝”,缺粮少钱,但都在坚守各自的阵地;我更要感谢,从拍摄到现在,一直在支持我的片方们,明知这个项目会赔钱,他们还是支持我干,干一件彼此都深知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事,他们甚至把前两天的票房都捐出来了,毫不犹豫地,并且还在想着未来的公益行为;我很感谢,给予我们机会的影城,是你们,真正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登上大银幕;我更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发声的媒体、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那些素未谋面的观众们,是你们,一直在帮我们守住这个有爱的阵地。
为了这些爷爷奶奶们,我们决定拼了!也许,我们的子弹确实不多了,没关系,我们依旧固执地相信那些素未谋面的善意终会到来,相信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光亮会照亮我们的前路。
我们相信未来,就如1950年的他们。
一个山头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在,最后一滴血还在,山头就在!
1950年,他们拼尽所有,替我们打了一仗,现在,该我们了!
我代表1950项目的所有人,感谢每一个善良的人。
就这样吧,活着干,死了算!
我们,绝不投降!
导演 宋坤儒
2021年9月13日
n很感谢片方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荧幕,n因为我落座没多久的时候,我就仿佛又坐在了我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当年。
n不知道我为什么从头哭到尾,可能是因为自疫情席卷全球以后,我变得更加关心这个,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文明,我关心我们如何走来,又将往哪儿去。n结束观影后,我的同伴说想表达些什么,但真的太词穷了,根本没办法只用评价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来说些什么。n是啊,这不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1950年代那批跨过鸭绿江的年轻人,他们的昨日再现。
n他们操着天南地北不同的方言,n从不同的地方出发,n每个人都有嵌在自己记忆里的独一无二的画面,n有的战士饱尝遗憾和悔恨不愿再提,n有的战士不断收集那段历史的物件,n有的战士回想当年意气风发,n有的战士因为痛苦掩面而泣,n相同的是,来自大江南北的他们,当年和战友唱着一样的歌曲,为了一样的使命而抗美援朝,相同的是,逝去的战友都活在他们心里。nn上战场的时候十几二十岁,今天他们普遍年龄在80-95岁之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十个年头,但提起那段历史,还是会痛哭不止。n这些老人,他们的精气神,他们佩戴的勋章,他们苍老的面庞和饱经战争洗礼的身体,很直观地让你看到,这就是活着的历史。n从战争里捡了一条命回来的人,打了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做到了保家卫国,荣誉背后,是每个人沉甸甸的青春。nn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很安心,因为我看到,还是有人在做很真诚的事情。n这部纪录片能上映,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诚意,也是对去电影院的观影者的尊重。这份尊重,对我来说久违了。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nn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nn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nn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nn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nn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nn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nn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nn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nn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nn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nn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nn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nn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nn他们还说:nn"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nn"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nn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nn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n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n《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nn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nn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nn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电影上映之前我就一直关注着,月中正好回老家河南,本想带爸爸一起去看,回去太仓促又赶上他上班排片少没看了,回到工作的城市天津,拖到今天终于看了,全场只有我自己。
知道自己哭点低,特别是跟爷爷有关的,就是没想到能哭全程,从第一个讲述的任红举爷爷那首诗开始哭到最后,看完之后带给我的震撼远比金刚川更大。电影里很多老兵的访谈背景,我认出来了,好像是去年军博的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展,我特意在展期选了爷爷祭日那天去了。
看到美军的大棉鞋厚棉被跟咱们志愿军穿的用的对比,心里特别难受,硬件上落后太多了,就像影片里一个老兵说,这场仗要是打到中国可不得了,朝鲜山林多还能拦一下,坦克要是开到东北一马平川可就完了。是的,就是因为你们,战火没有烧到祖国。我们不光是打仗,还要在晚上遛到敌军阵营偷粮食搞弹药,要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从歼灭的敌军身上缴获武器装备。以前知道我们供给跟不上,很多都是用缴获来的,想象中以为是一场战斗结束,清理尸体的时候整理战利品,没想到,激战时就可能面临弹尽,冒着炮火就要从死人堆里扒装备运回去。
好像以前从屏幕里看到的英雄都是四肢健全的,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炸残了的老兵,不长眼的炮弹夺走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剥夺了手风琴演奏家的梦,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双手双脚都没了的老兵,想到自己牺牲的战友,还在庆幸自己活着,要做战友没完成的事。听奶奶吐槽一辈子爷爷,说他这个人太傻,什么都不争不抢,满脑子都是国家,属于自己的都不要,别人问他借钱都不用还那种。爷爷转业到地方的时候级别不低,服从命令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听家里人说可能是文化水平不足才没担任更高的职务,他也就在部队里学着认了些字,不多,我小时候拿报纸考过他,没小学文化的奶奶认得多。50年代抓生产,他搞农用生产去了,后来调去了一家国有的农用机械厂干了厂长,也就是后来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叫拖修厂家属院。爷爷有三个儿子,全去当了兵,爸爸在北京,二叔在白城,他俩是陆军,三叔在湛江当海军,然后三个儿子复员,他一个不管,结果就都没什么大众眼中所谓的体面工作,我爸去了爷爷那个厂子干最普通的工人,二叔去了一个我小时候称之为服务楼的地方,很快就倒闭了,三叔给政府领导开车,后来也不干经商了。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爷爷多么的纯粹和正直,这些就是奶奶口中的傻,被人算计踩着他往上爬,可是他们经历过生死的人,哪会在乎什么待遇职级晋升呢,04年爷爷去世奶奶作为遗孀每个月可以领190块钱还是290块钱我忘了,17年过去了奶奶还是拿这个数,按说也挺不合理,可是她没有少吃少穿,就别给国家找麻烦了,这就是我们家的理念。
我从出生就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去世,14年朝夕相处,他其实也像电影里那个爷爷说的,不跟家里人讲这些事,他们真的是深藏功与名。
只是他做梦经常梦到打仗,据爸爸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爷爷奶奶睡一张床,夜里爷爷做梦抓着我的脚丫子以为是手榴弹就要投掷,长大后听到这些的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这不就是战争后遗症嘛。那时候不懂,对他心理层面的关心太少,妈妈说,我小时候还是很乖的,爷爷一咳嗽,我就端起痰盂让他吐,给他拿纸擦,帮他捶背,他也特别开心,特别喜欢我,童年时代,从他那里得到的是全部的专属的宠爱,是其他所有堂的表的兄弟姐妹比不了的。
爷爷从来不主动讲过去的事,我小时候爱看电视里演打仗的,只要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军装,我就不再调台,他跟我一起看,也不多说话。后来上学,也学到一些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文章,会问他上甘岭真的那么苦吗,要喝尿吗,记得他跟我说不喝水哪来的尿,逮住老鼠尿也喝。初中学历史,讲抗日,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拿着课本在他耳边念叨,我现在都能回忆起那一幕,问他,爷爷,你知道他们吗,他当时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学到抗美援朝了,我又问他,爷爷,你是1950年10月入朝吗,他说不是,比你课本这个时间早,我们是第一批,偷偷的去,还没有公开呢。还记得问过他是谁的手下,他说自己是彭德怀的兵。还能记得的关于战场的零星谈话,就这些了。
在共同生活的这14年间,我没有什么特别追悔的地方,我听话懂事孝顺他学习好,唯一就是有些挑食,他总想哄骗我多吃蔬菜,还拿钱诱惑我,可我就是不吃。我最大的遗憾是他因为常年患病,身体不好,离开得太早,没有等我长大到可以回馈他。
奶奶现在头脑也不是很清楚,我总想问她关于爷爷多一些事情,她很少能跟我正常交流了,上次回家问抗美援朝,告诉我胜利后,一人发了一个纪念的大暖壶,也不知道真假。
在朋友圈安利之后,有几个朋友表示要去看,只有一个大学同学说他看过,因为他姥爷也是志愿军战士。
爷爷叫姚广法,1928年2月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志愿军第66军198师594团,再详细的我就不知道了,就写在这里纪念一下他吧。
aespa:MY第一页
泽连斯基故事
一代鬼才黄霑
神鬼传奇 (上)
18岁的流水线
徒手攀岩
B站UP主食贫道深度探访泰国,揭露贫富差距下真实...
播放指数:940℃
我的爷爷也曾经是240万志愿军之一,这部纪录片是爷爷还未讲完的故事……这也是我和妈妈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纪录片的原动力。
在看之前,我先入为主地为这部电影贴上了“主旋律”、“纪录片”等等标签。观影结束,全场灯亮,我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看这部电影最大的失策就是没带一包纸巾入场,我脸上的口罩早就湿得不像话。
我和爷爷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在爷爷还没得阿尔兹海默症的时候,总是喜欢和我讲起抗美援朝的故事,那时的我兴趣缺缺。有时候,我甚至一边看着爷爷最不喜欢的岛国动漫,一边敷衍回应着爷爷,心里还觉得爷爷叨叨那些老掉牙的故事怪烦人的。
“我们说出来的话,自己人总是不相信”。
片中有个爷爷说的这句话,如刺如刀,扎进我的心。
我爷爷讲抗美援朝故事的时候,断断续续,沉默好久才能吐出下一句。那时的我,沉迷热血动漫、各种小说、各样偶像剧,殊不知爷爷讲的故事比它们都珍贵万倍,殊不知爷爷的断断续续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血与泪太过沉重。
爷爷是第几军几师,有没有立过战功?
我一概不知。
只记得爷爷说,他们当时缺水缺粮,太饿了,把腰间的皮带也放进锅里煮着吃了,渴的实在受不了,就把雪抓起来舔一口……n 转眼之间,爷爷已去世了三年了,大家都瞒着鲐背之年的奶奶。最近几年,奶奶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午夜梦回时,她会突然唱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奶奶是不是冥冥之中也在思念着爷爷?七十多年前,或许奶奶也是哼着这首歌盼望着爷爷早日回家。
这些最可爱的人,苍苍暮年,垂垂老矣。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历史,我们不该忘记!我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听完爷爷的故事,遗憾没有机会带着爷爷奶奶来看这部电影。妈妈说,电影中第47军的薛英杰爷爷和我的爷爷是同一个军的,片中的他们和记忆中爷爷的音容笑貌交织重叠了起来……与我而言,这部纪录片诉说着爷爷没有讲完的故事。谢谢这部电影的所有主创,记录下这段血与泪。向爷爷和他的240万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50,他们正年轻
2021,我们正年轻
关于《1950他们正年轻》上映后的一些话,写的长了一些,有伤感,有感谢,有决心。现在我们也有点“抗美援朝”的悲壮,但我不跪求支持,因为当年他们都没跪过。如果要死,我也要站着死!
大家好!我是《1950他们正年轻》的导演宋坤儒。
电影上映一周了,一直没有想好,要不要对支持电影的观众们写点什么。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还是不够勇敢吧?或者说在经历了许多的起起伏伏后,已经不敢直面内心了吧?
可是,有些话,还是要说,有些话,必须要说。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回到2018年那个月光满地,万物俱静的午夜,我是否还会像当初一样,热血上头,不管不顾地决定拍这部电影?
答案是,我会的。
能有机会拍摄出这部电影,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这些志愿军老兵的青春之歌,是最可爱的人的真实脸庞,是和正在与世界倒计时告别的爷爷奶奶以热泪托付我的许国故事。
有人会说,个体回忆不能代表历史,也不能涵盖那场战争的全部。
对!
这些回忆对于书中的历史也许无足轻重,每一位老兵在宏大的历史中都是小人物,是无法影响时代车轮的普通人,宛如此刻的你我。但是这些回忆,却是隐藏在真实岁月中的点点碎片,是那段渐行渐远的过往充满温度的生命记忆,是历经风雨后的蓦然回首,是每个老人心中的一段惊世传奇,更是我们应该铭记的民族丰碑。
4年,从南到北,近50位老兵,从2人到15人的摄制组,近80小时素材,用26位老人的故事,剪辑成98分钟的院线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我们始终在看不到终点的赛道,一路狂奔,披荆斩棘,真的太难了,但是,为了能让他们的故事登上大银幕,所有的苦难都值得。
最初接触志愿军老兵是2018年拍摄宣传片《崇尚英雄》期间,我被这些平凡普通的爷爷奶奶们打动:带着假肢,永远保持坚挺站立的开朗的叶叔;雨中坚持独自打伞回家的金东晖的背影;癌症患者薛英杰第一次滔滔不绝的5个小时讲述;从来没有人采访过的周有春,太多了,实在太多了,这些画面都已经深深地储存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后来在自发的数次拍摄中,他们托付我太多的话了,他们并不知道,属于他们的个人记忆其实很珍贵,让我感动甚至痛心的是,他们甚至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只是普通一个兵,只是一遍遍地诉说着曾经的1950,曾经的青春,曾经的战友……
如果面对面倾听的人换成你?会不会感动?会不会有把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的冲动?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选择?
所以,与其说是我拍摄了这部电影,拍摄了这些老人,不如说,是他们选择了我。这是我的幸运和偶然,也是我必然的命运,我无法拒绝,做跨越时空的邮差。
所以,大家现在就看到了这封来自1950年迟到的信—《1950他们正年轻》。
对于抗美援朝那场立国之战,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知道的无非是历史书上冰冷的宏观史料,外加语文书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我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军事学家,我只是一个终日疲于工作和五花八门APP大数据推送下,被动吸收所谓碎片资讯且忙着生计的中年人。很惭愧,我在拍摄这部电影前,对于抗美援朝这些亲历者,这些战士,这些英雄,很少关注。了解后才知道,他们当年还是一群17、18岁的普通年轻人,却敢拼、敢打,为了正义和祖国,在异国他乡为中国人民筑起一座血肉长城,用他们的血,用他们的命,为此刻正在和平生活的我们保障了71年的安全,这是何等的悲壮和热血!
“年轻人应该知道他们的故事,老兵年事已高,再不拍就来不及了。”这是我在拍摄时的唯一想法。拍下来,给我们当代年轻人看,给更多的后来人看,曾经有这么一群年轻人,有一个传奇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将自己置于残酷战场,在白山黑水间,在刀头剑首中,在寸尺争夺的阵地中,用枪,用刀,用手,用牙,用意志,用能用到的一切,匍匐,厮杀,冲锋,牺牲,拼光了他们的全部力气梦想青春,只为了理想中的祖国能够不屈服强权地站着,永远自信地站着!为此刻的你我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小目标,能够自由翱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一群人,如果我不抢救式地拍下来,将终生自责,无法宽恕自己。
曾经,很多人问我,纪录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本来就困境重重了,找个平台网络播放一下也可以,为什么还要坚持上院线?用老兵的话,“我也怕死,但如果想到死,我就冲不上去了。”我坚持上院线,因为在影院里放映,是我作为一名导演,能回报给这些志愿军爷爷奶奶的最大的敬意,我想为观众观看创造一个仪式感,因为他们把埋藏了一辈子的话告诉了我。即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导演,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让他们走上大银幕,让更多的人在仰视中,看到他们的故事。
在电影院放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觉得这些老人的故事,他们说的话,值得人们认真聆听,他们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能让人感受岁月雕刻出的痕迹。我当然尊重每个人选择观影方式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如果在更加放松的环境中,吃着外卖,回着信息,甚至还可以自由地快进和停顿,这显然不是这部影片的观影方式,因为这不是一段猎奇的经历,而是一段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民族记忆。如果你能宽容,请原谅来自于我内心对于院线放映的执念。如果你可以用生命中的98分钟,静下心去看这些老兵的故事,我相信,你也会发自内心地尊重这些老人,因为,他们值得。
这个项目从拍摄到宣发,遇到的困难跟其他纪录电影是一样的。排片少,类型的原因导致观影人数也不多。上映以后,我看到网络上一些消息,有些志愿军爷爷奶奶们听说有这么一部电影,在志愿者或者家属陪同下,去看电影,遗憾的是,只有他们在看,我听了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前两天有位志愿军的后代去看电影,空荡荡的影厅里独自一人。他感慨,那段历史的悲壮、惨烈以及对今天的意义,可能现在已经基本没有年轻人关注了,看到他这样说,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不知为何,莫名难过。
好消息来自我们宣发的小伙伴们,据说现在很多大学生、爱国企业、社会团体,知道这个电影后,已经都在行动了。他们自愿发起“抢救式”的观影,组织包场,并呼吁身边的亲戚朋友来看。宣发的小伙伴们安慰我,说我常说的那句话“善意终将汇聚成洪流”,一定会实现。
今天,我们的电影观看人数已经超过12万了,为这些爷爷奶奶们流过泪的12万观众正在行动,自愿当我们的“自来水”,继续为电影发声。我真的挺感动。我在想,就像71年前的他们一样,面对恶劣的战场环境,用意志和智慧坚守着,等来祖国人民的支持。我们也可以再加把劲撑一撑,守住山头,也许就会等到更多的观众向我们奔赴,为这部老兵电影发声。
但现实确实太残酷了,现在我们基本是快要归0了,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可能会失败的悲壮战斗,我们的电影可能已经支撑不到救援到来了。
宣发的伙伴很着急地问我,要不要像其他电影一样,导演做个直播,跪求排片,跪求各方支持,求一些帮助?对此,我想说,我们这个电影很特殊,我们宁可站着死,也决不会跪着求生。当年的这些爷爷奶奶们,在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时,从来就没想过跪过,否则别人的坦克早就开到东北的大平原了!为了他们,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站着,一直站着,必须站着!
我虽然不跪求什么,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谢意。感谢我们的团队,从始至终都很顽强,他们也在打一场“抗美援朝”,缺粮少钱,但都在坚守各自的阵地;我更要感谢,从拍摄到现在,一直在支持我的片方们,明知这个项目会赔钱,他们还是支持我干,干一件彼此都深知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事,他们甚至把前两天的票房都捐出来了,毫不犹豫地,并且还在想着未来的公益行为;我很感谢,给予我们机会的影城,是你们,真正让这些爷爷奶奶们登上大银幕;我更感谢,那些帮助我们发声的媒体、各界的意见领袖以及那些素未谋面的观众们,是你们,一直在帮我们守住这个有爱的阵地。
为了这些爷爷奶奶们,我们决定拼了!也许,我们的子弹确实不多了,没关系,我们依旧固执地相信那些素未谋面的善意终会到来,相信那些藏在人们心中的光亮会照亮我们的前路。
我们相信未来,就如1950年的他们。
一个山头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在,最后一滴血还在,山头就在!
1950年,他们拼尽所有,替我们打了一仗,现在,该我们了!
我代表1950项目的所有人,感谢每一个善良的人。
就这样吧,活着干,死了算!
我们,绝不投降!
导演 宋坤儒
2021年9月13日
n很感谢片方把这部纪录片搬上大荧幕,n因为我落座没多久的时候,我就仿佛又坐在了我爷爷奶奶身边,听他们讲当年。
n不知道我为什么从头哭到尾,可能是因为自疫情席卷全球以后,我变得更加关心这个,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文明,我关心我们如何走来,又将往哪儿去。n结束观影后,我的同伴说想表达些什么,但真的太词穷了,根本没办法只用评价电影或者纪录片的方式来说些什么。n是啊,这不止是一部纪录片,也是1950年代那批跨过鸭绿江的年轻人,他们的昨日再现。
n他们操着天南地北不同的方言,n从不同的地方出发,n每个人都有嵌在自己记忆里的独一无二的画面,n有的战士饱尝遗憾和悔恨不愿再提,n有的战士不断收集那段历史的物件,n有的战士回想当年意气风发,n有的战士因为痛苦掩面而泣,n相同的是,来自大江南北的他们,当年和战友唱着一样的歌曲,为了一样的使命而抗美援朝,相同的是,逝去的战友都活在他们心里。nn上战场的时候十几二十岁,今天他们普遍年龄在80-95岁之间,已经过去了好几十个年头,但提起那段历史,还是会痛哭不止。n这些老人,他们的精气神,他们佩戴的勋章,他们苍老的面庞和饱经战争洗礼的身体,很直观地让你看到,这就是活着的历史。n从战争里捡了一条命回来的人,打了一场必须胜利的战争,做到了保家卫国,荣誉背后,是每个人沉甸甸的青春。nn我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我觉得很安心,因为我看到,还是有人在做很真诚的事情。n这部纪录片能上映,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诚意,也是对去电影院的观影者的尊重。这份尊重,对我来说久违了。
看完此片,既沉重又感动。nn也更让我想起那句:中国人不怕事 也不惹事!nn他们说:活着干,死了算。他们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nn在战争面前,他们既渺小,又伟大。nn任红举、周有春、马世勋、周继成、薛英杰、汤重稀、包月禄、王贯三、郭瑞铮、雍未太、李维波、王仁山、谈学贤、叶发坤、孙德山、唐章洪、那启明、林炳远、金东辉、刘素谦、熊朝瑞、白清林、易如元、周全弟、尹志云、叶士礼……nn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民志愿军!nn影片中,老兵们的口述史无不令人动容。nn在轰炸时,救护员扑在伤员身上挡着,心知没用,但希望给伤员内心些许安慰。nn救护员在月光中搜寻到受伤的李振唐教导员,他露出了白白的肠子,痛苦得示意对方给枪让他自杀,这种时候却还记得掏出银元拜托救护员转交给妹妹。nn军医薛英杰爷爷,讲述被炸伤的同胞没了下巴,露出喉咙眼,艰难地被喂饭,落泪道:他们也有爹有娘啊。nn隔壁战壕的中美两军,在唯一的水坑,在这生命之源面前,选择了暂时息战。nn五位同志互相给对方抓虱子的时候,黄大菊同志在大家眼前被炸死。nn还有一位老兵,一直为自己办的抗美援朝展馆添东西,坚持纪念抗美援朝战士。nn最小的兵总是受到大家的照顾,吃得最饱,因为不够饭吃时,大家都会把自己碗里的饭扒点给你。
打胜战的同时,也死了很多人。nn他们还说:nn"当时动员大家参军,去了147个人,只回来3个。""nn"你来的正是时候,你要是再晚来几天我可能就没有了。""nn熊朝瑞奶奶说: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你死我活,但是不要怕战争。nn叶士礼爷爷对烈士们说:“你们以前和我们一起理想的,我们国家,已经非常强大”n
这些故事,这些历史,你一定要去听他们讲!你会感受到那份赤诚,痛苦,感恩。
n《1950他们正年轻》真的好看,是非常有诚意的作品,也非常有意义!nn他们的青春无论一开始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都是牺牲了自身,保全了国家。现在排片量这么少,真的令人心碎,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nn战争与和平的背后都过分沉重,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希望所有人珍爱和平。nn铭记,是对所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好的尊重。他们相信未来,我们才拥有现在!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能去烈士陵园看看,看看那些碑刻上小小的名字,那里凝练着英雄们伟大的人生轨迹。
电影上映之前我就一直关注着,月中正好回老家河南,本想带爸爸一起去看,回去太仓促又赶上他上班排片少没看了,回到工作的城市天津,拖到今天终于看了,全场只有我自己。
知道自己哭点低,特别是跟爷爷有关的,就是没想到能哭全程,从第一个讲述的任红举爷爷那首诗开始哭到最后,看完之后带给我的震撼远比金刚川更大。电影里很多老兵的访谈背景,我认出来了,好像是去年军博的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展,我特意在展期选了爷爷祭日那天去了。
看到美军的大棉鞋厚棉被跟咱们志愿军穿的用的对比,心里特别难受,硬件上落后太多了,就像影片里一个老兵说,这场仗要是打到中国可不得了,朝鲜山林多还能拦一下,坦克要是开到东北一马平川可就完了。是的,就是因为你们,战火没有烧到祖国。我们不光是打仗,还要在晚上遛到敌军阵营偷粮食搞弹药,要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从歼灭的敌军身上缴获武器装备。以前知道我们供给跟不上,很多都是用缴获来的,想象中以为是一场战斗结束,清理尸体的时候整理战利品,没想到,激战时就可能面临弹尽,冒着炮火就要从死人堆里扒装备运回去。
好像以前从屏幕里看到的英雄都是四肢健全的,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炸残了的老兵,不长眼的炮弹夺走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剥夺了手风琴演奏家的梦,夺去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双手双脚都没了的老兵,想到自己牺牲的战友,还在庆幸自己活着,要做战友没完成的事。听奶奶吐槽一辈子爷爷,说他这个人太傻,什么都不争不抢,满脑子都是国家,属于自己的都不要,别人问他借钱都不用还那种。爷爷转业到地方的时候级别不低,服从命令来到了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听家里人说可能是文化水平不足才没担任更高的职务,他也就在部队里学着认了些字,不多,我小时候拿报纸考过他,没小学文化的奶奶认得多。50年代抓生产,他搞农用生产去了,后来调去了一家国有的农用机械厂干了厂长,也就是后来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叫拖修厂家属院。爷爷有三个儿子,全去当了兵,爸爸在北京,二叔在白城,他俩是陆军,三叔在湛江当海军,然后三个儿子复员,他一个不管,结果就都没什么大众眼中所谓的体面工作,我爸去了爷爷那个厂子干最普通的工人,二叔去了一个我小时候称之为服务楼的地方,很快就倒闭了,三叔给政府领导开车,后来也不干经商了。说这么多,只是想表达爷爷多么的纯粹和正直,这些就是奶奶口中的傻,被人算计踩着他往上爬,可是他们经历过生死的人,哪会在乎什么待遇职级晋升呢,04年爷爷去世奶奶作为遗孀每个月可以领190块钱还是290块钱我忘了,17年过去了奶奶还是拿这个数,按说也挺不合理,可是她没有少吃少穿,就别给国家找麻烦了,这就是我们家的理念。
我从出生就跟爷爷生活在一起,直到他去世,14年朝夕相处,他其实也像电影里那个爷爷说的,不跟家里人讲这些事,他们真的是深藏功与名。
只是他做梦经常梦到打仗,据爸爸说我小时候有一次跟爷爷奶奶睡一张床,夜里爷爷做梦抓着我的脚丫子以为是手榴弹就要投掷,长大后听到这些的我觉得又好笑又心疼,这不就是战争后遗症嘛。那时候不懂,对他心理层面的关心太少,妈妈说,我小时候还是很乖的,爷爷一咳嗽,我就端起痰盂让他吐,给他拿纸擦,帮他捶背,他也特别开心,特别喜欢我,童年时代,从他那里得到的是全部的专属的宠爱,是其他所有堂的表的兄弟姐妹比不了的。
爷爷从来不主动讲过去的事,我小时候爱看电视里演打仗的,只要看到八路军新四军军装,我就不再调台,他跟我一起看,也不多说话。后来上学,也学到一些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种文章,会问他上甘岭真的那么苦吗,要喝尿吗,记得他跟我说不喝水哪来的尿,逮住老鼠尿也喝。初中学历史,讲抗日,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拿着课本在他耳边念叨,我现在都能回忆起那一幕,问他,爷爷,你知道他们吗,他当时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学到抗美援朝了,我又问他,爷爷,你是1950年10月入朝吗,他说不是,比你课本这个时间早,我们是第一批,偷偷的去,还没有公开呢。还记得问过他是谁的手下,他说自己是彭德怀的兵。还能记得的关于战场的零星谈话,就这些了。
在共同生活的这14年间,我没有什么特别追悔的地方,我听话懂事孝顺他学习好,唯一就是有些挑食,他总想哄骗我多吃蔬菜,还拿钱诱惑我,可我就是不吃。我最大的遗憾是他因为常年患病,身体不好,离开得太早,没有等我长大到可以回馈他。
奶奶现在头脑也不是很清楚,我总想问她关于爷爷多一些事情,她很少能跟我正常交流了,上次回家问抗美援朝,告诉我胜利后,一人发了一个纪念的大暖壶,也不知道真假。
在朋友圈安利之后,有几个朋友表示要去看,只有一个大学同学说他看过,因为他姥爷也是志愿军战士。
爷爷叫姚广法,1928年2月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志愿军第66军198师594团,再详细的我就不知道了,就写在这里纪念一下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