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饶子君 状态:正片 年份:2018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7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7:37:5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藏北秘岭
姑且不谈本地影院的画质,比不上枪版。再说内容,也是如此的单调乏味。
影片号称纪录片,记录了一个电影剧组去羌塘无人区拍电影的历程。过程中也若隐若现的提到了女主人公的故事——女主寻找着父亲的足迹,试图通过走爸爸曾经走过的路,去贴近和理解要登上所有8000米高山,最后在登山时遇难的爸爸。
在影片的最后,大家一起送给了女主一句话:你该长大了!
这句话也是我想对导演说的——你该长大了!
羌塘固然神秘,也绝对达不到导演所想的那么困难。杨柳青等单车单人横穿羌塘,已经说明一切。何况你们补给那么好,实在是没那么困难。所谓的困难是你们没有认真的准备,没有把人员经过高原适应训练之后,而带入高原,产生了业余的困难。
其实大家都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电影也好,小说也罢,能把故事讲好,你就成功了。没有故事的电影,你也可以通过影片传达某种精神。既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令人心动的文化内涵,画质还渣,让我们去看什么呢?看你们的流水账?看你们荒唐的贸然进山?
导演,你该长大了!
每个人对于这个片子理解都不同,但是我就是有些疑问觉得很尴尬。
1:你的登山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如果是后者,那你为什么不去花些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性的技能呢?如果是前者,那我就觉得你太任性了,全然不顾整队的所有。
2:一个的无人机也不怎么贵吧,一两万都算比较好的,我不相信这么多车还装不下一个备用无人机?我相信平时住一些一般的酒店,省吃俭用一点,省下来的不止是一两万吧
3: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不提前拉练一下呢?比如去一些同海拔地区呀,相信在西藏一找一大把,相信如果有这样的前提也少了很多突发事件吧,比如第一个摄影师。
4:这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过屏蔽这些内容看看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5:对于那些看了以后说出的那些对于生命的尊重呀,信仰呀,生命的力量或者心灵的洗涤呀,勇气呀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觉得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入藏,单人单车几乎跑完藏区全境,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珠峰冰川的普通人,我想我有那么一点点资格来吐槽下。
第一,就如我标题所说,你们整个剧组是来过家家的吗?开头的贵哥在拉萨就肺水肿了,你们居然还把人拉到双湖,还想深入羌塘?拉萨才3700米就已经不行了,居然还把人往上拉?连最基本的高原常识都没有?你们的装备我就不评价了,穿冰爪那段是认真的吗?初学者就想登6000米的雪山?
第二,风景好不是因为摄影好,只是因为风景好。普通游客拿手机也可以拍出绝美的风景,你们这么好的器材就拍出这个效果,只能说白瞎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就沿途记录,从拉萨,到念青唐古拉,到纳木错,到色林错,到双湖,到普若岗日,不要加入那么多娇柔叫作的旁白,自我感动的对话,整部影片还算可看的。
第三,你们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旅途多危险多辛苦,真的辛苦危险么?我不觉得。几十台车,后勤医疗保障齐全,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叫辛苦危险啊?当大家没去过藏区吗?那我单车穿越羌塘,每天顶着头痛开十个小时以上的车,晚上裹睡袋睡车里,自己把车从泥塘里搞出来算什么呢?当然,和杨柳松他们比,我这真不算什么,就旅游而已,那导演你们呢?不过是一个豪华旅游团而已。去藏区特别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的待遇普通驴友想都不用想。
第四,我只能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太好挣钱了,如果说这水平就能上院线,那给我五分之一的经费,我能拍的比你们好看。
久违了,纪录片
《藏北秘岭》算是今年国内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片了,事先没见过太多的宣传,只在几个影评和豆瓣那边发了一些点映,后来听说进了戛纳,又进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这就有意思了,这等名头加持,莫非这片子会成黑马?!
没多久,宣发的攻势来了,首先看了一部四分钟的预告片。片子零碎地剪辑出一个羌塘的大概样子,但是逻辑性欠乏,整体上说有点虎头蛇尾,后面的一丢镜头感觉不出片子的节奏和埋设了什么伏笔。有点奇怪的就是狼怎么和牦牛的镜头又剪辑到一起了这不是平行的线索啊,大景是很好的,看得出摄像的功力。好吧,等几天后的正片。
30号买票,美团上看到可以买了,北京路五月花电影城VIP厅(小厅),只有十几个位置,39一张买了黄金位。31号进场,只有四人,除了我之外都是50岁左右的大爷大妈。
整体上,这部片子给个中偏差评。中评是给故事,差评是给剪辑和导演。
看介绍导演是饶子君,一个“登山家”的女儿,为了要找父亲,来到了冰川,感受父亲到过的高度。导演既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又作为叙事情节的参与者,这个角色要“导”也要“演”,确实有点吃力,没有该有的戏,也没有对素材的重塑,可以看出这片子在拍摄的时候要么没剧本,要么就是没按本子好好拍,不过既然这是纪录片,而且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拍的纪录片,没有本子是情有可原的,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拍完一次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素材梳理之后再去进行叙述性的素材补拍,这就导致了素材的多处割裂,以及必要的叙事镜头的缺失。再看她的“导”,我不知道这位小姐是怎样参与“导”的工作的,在片子里面的镜头就是登山爬了一下下然后滑到了,还有就是在车里的镜头,和帐篷里面呼吸综合征的镜头。好了,这个片子说是纪录片组自己拍自己的,那在其他拍摄组在拍摄的现场,又怎么没看到过这个“导演”的出现呢!?没拍,或者没补拍吗?摄像师在拍摄的时候她去了哪里?那些震撼的大景是谁拍的?人物的刻画是谁拍的?为什么纪录片组的故事却没有了制造这些故事的主角?
再说一下后期的“导”,我不确定后期的导演是不是就是饶子君,但是在片尾字幕我看不到很明显的后期导演或者剪辑指导的名字。但不管是不是她吧,我只表达对后期导演的感觉。
后期的“导”是和差评的剪辑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这个片子剪辑有点乱。把片子拉出来看,片子的线索有两条,一个是饶子君的父亲,一个是蔡宇的母亲。饶子君的父亲线索,是给了这个片子过场和喘息的机会,在每个想起父亲的时候,就会有不那么高能的鸡汤出现,这样的过场有点牵强,但毕竟是强调了饶的戏份,也没违背纪录片的原则,剪辑手法上也值得斟酌,单一个的父亲镜头再接大景镜头然后再跳父亲镜头,这样的剪辑是否可以用一组镜头去代替,起码镜头的连贯性可以得到一点延续,毕竟这里是回忆的镜头和线索。至于蔡宇的这根线,我敢肯定这是后补的,其他的镜头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手持,但是这组镜头出奇地稳,这是有备而来的镜头。再者,片尾曲是“母亲已老”,饶子君是“父亲已逝”,蔡宇走的是“母亲承诺”,你要纵观地看的话,蔡宇的这组镜头只有十个不到,而且对于情节的表现很乏力,要设置悬念却又适得其反,有点莫名其妙,很明显这是纪实部分之外,为了贴合“母亲”的主线而硬挤进来的镜头。有点怀疑这个后补的线索有否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再假设是有后期导演的话,那这个后期导演我估计是没有经历过拍摄的事件的,或者没有亲历拍摄现场的,比如那个飞机撞坏之后,那个长着胡须的卢华杰出来呆坐在地上,然后还有制片人蔡宇用不对劲的眼光看着前方。你可以感觉到这两个安静的镜头后面的故事,肯定不是飞机撞到山上。但却被硬生生地剪到了一起,而且小胡须出现的镜头背景是土地,而撞机是在冰山。蔡宇的镜头更是夸张,特写呆了一个镜头之后还是特写摘掉眼镜擦眼泪。剪辑的思路就是——飞机撞了,就登不了顶拍了,全部走人。那,这么远的路跑去拍电影,没有后备的飞机吗!?从飞机的镜头看,飞的高度连冰川顶都没到,导演组难道是要靠这个飞机飞去顶峰拍摄吗?!就为了一个飞机撞山了拍不了了就要走人了么?自然事实的逻辑性不对吧。
后面的一个在室内的镜头,我看到饶子君说“卢导……”卢导应该就是那个小胡子卢华杰吧,为什么“导演”饶子君称卢华杰是导演?看他的标板是高山摄像啊,导演换了吗?后面在他走出帐篷前说的子君你太年轻了这句话,那种表情和那种状态下说的话颇有张力,是他们之间有什么纠葛吗?特别是他在帐篷里面哭的那段,为什么说“我来过”了,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怎么就没下文了?还有,狼群经过的那个孤独的帐篷,肯定不是大部队营地,旁边摆着三脚架,这是摄影师的帐篷吧,他们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故事?片子里面看到的那个狼,还有摄像在拍那个狼,在学狼叫的,他们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狼会一起嚎叫?我感觉这些悬念要比现在这个片子都精彩啊。还有那个小胡子卢华杰,高山摄像,这是什么职业?专门在高山上拍的吗?怎么没有看到宣传上有他?怎么铺天盖地的都是登山家的女儿饶子君?她在这个片子里面的功能,是否在打父亲牌?是个人情怀,还是宣发需要?除了引出鸡汤之外,看不出比摄制组的故事更加吸引的地方。
整个片子,最尬的部分就是末尾的MV,我说的是MV——这个感觉就是音乐配个画面,感觉是用来撑时间的,这部分应该是片子的回甘和拔高,是和主线最贴合的部分,如果在这部分的音乐间奏插入情感爆发的片段,或者蔡宇酒后的那段,是否会更能把控情绪?
这个片子拿“最佳剪辑”,我心存疑问
唯一佩服的,不是寻父的导演,也不是寻母的制片,而是摄像,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进行拍摄的摄像和高山摄像(我不知道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拍摄的故事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前排说的镜头语言,我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太苛刻。
这个片子,本该可以成为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在导演和剪辑双重失败的前提下有点可惜了。让饶子君这95后“执导”,是否有点……??
还有,我很怀疑这个导演的“导”,可以看出这个导演在现场“演”多于“导”的,纪录片也没可能用过多的“导”去干预“演”,对于宣发上说的——95后的女导演拍了一部羌塘电影这个说法,呵呵,摄影组的人不骂的吗?!
带着不大不小的期望去看的这部电影,最后看的心里窝火。不得不说这部片既侮辱了中国的纪录片水准,也侮辱了国内的户外团队能力水平。
首先,这一部纪录片的主线内容居然是记录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全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部片的从筹备到剧拍摄的各种不顺利不成功,各种计划流产,各种失败。每次稍有好看的镜头全被切掉(比如队员穿冰爪带冰斧攀登)。全片真正纪录拍摄内容只有开头的三分钟跟结束的五分钟,中间唯一有在认真拍摄的就是每天晚上的长曝光镜头(这是来搞笑吗)。电影讲述到的一些队员们上山攀登,或是躲在冰洞里录音的等等内容全部没有展示出来(想知道他们每天忙乎产生了什么内容?!)。明明在5000米的高原,队员晚上还经常喝白酒,嬉戏跳舞,能不高反才怪!遇到狼群,居然没有警觉还在悠哉,等看到狼群居然是让队员们躲到帐篷里而不是上车!这是一个要穿越无人区的团队应有的水平吗?
以中国目前的业余户外团队的水平,随便拉一队出来,其操纵无人机拍摄,摄影,攀登等水平均可远远超越本团队(至少我朋友圈里去西藏穿越的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比这个好),不至于有这么多人回撤,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水准。团队中的指挥也不听有经验的向导意见,40多个人的团队中也就配那么三四个经验老道的向导,也是可笑。对自己生命如此不负责任的一次穿越,失败是必然,但请不要再把这样的画面放映全国,丢人现眼!
aespa:MY第一页
泽连斯基故事
一代鬼才黄霑
神鬼传奇 (上)
18岁的流水线
徒手攀岩
B站UP主食贫道深度探访泰国,揭露贫富差距下真实...
播放指数:940℃
藏北秘岭
姑且不谈本地影院的画质,比不上枪版。再说内容,也是如此的单调乏味。
影片号称纪录片,记录了一个电影剧组去羌塘无人区拍电影的历程。过程中也若隐若现的提到了女主人公的故事——女主寻找着父亲的足迹,试图通过走爸爸曾经走过的路,去贴近和理解要登上所有8000米高山,最后在登山时遇难的爸爸。
在影片的最后,大家一起送给了女主一句话:你该长大了!
这句话也是我想对导演说的——你该长大了!
羌塘固然神秘,也绝对达不到导演所想的那么困难。杨柳青等单车单人横穿羌塘,已经说明一切。何况你们补给那么好,实在是没那么困难。所谓的困难是你们没有认真的准备,没有把人员经过高原适应训练之后,而带入高原,产生了业余的困难。
其实大家都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电影也好,小说也罢,能把故事讲好,你就成功了。没有故事的电影,你也可以通过影片传达某种精神。既没有动人的故事,也没有令人心动的文化内涵,画质还渣,让我们去看什么呢?看你们的流水账?看你们荒唐的贸然进山?
导演,你该长大了!
每个人对于这个片子理解都不同,但是我就是有些疑问觉得很尴尬。
1:你的登山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如果是后者,那你为什么不去花些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性的技能呢?如果是前者,那我就觉得你太任性了,全然不顾整队的所有。
2:一个的无人机也不怎么贵吧,一两万都算比较好的,我不相信这么多车还装不下一个备用无人机?我相信平时住一些一般的酒店,省吃俭用一点,省下来的不止是一两万吧
3: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不提前拉练一下呢?比如去一些同海拔地区呀,相信在西藏一找一大把,相信如果有这样的前提也少了很多突发事件吧,比如第一个摄影师。
4:这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过屏蔽这些内容看看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5:对于那些看了以后说出的那些对于生命的尊重呀,信仰呀,生命的力量或者心灵的洗涤呀,勇气呀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觉得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入藏,单人单车几乎跑完藏区全境,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珠峰冰川的普通人,我想我有那么一点点资格来吐槽下。
第一,就如我标题所说,你们整个剧组是来过家家的吗?开头的贵哥在拉萨就肺水肿了,你们居然还把人拉到双湖,还想深入羌塘?拉萨才3700米就已经不行了,居然还把人往上拉?连最基本的高原常识都没有?你们的装备我就不评价了,穿冰爪那段是认真的吗?初学者就想登6000米的雪山?
第二,风景好不是因为摄影好,只是因为风景好。普通游客拿手机也可以拍出绝美的风景,你们这么好的器材就拍出这个效果,只能说白瞎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就沿途记录,从拉萨,到念青唐古拉,到纳木错,到色林错,到双湖,到普若岗日,不要加入那么多娇柔叫作的旁白,自我感动的对话,整部影片还算可看的。
第三,你们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旅途多危险多辛苦,真的辛苦危险么?我不觉得。几十台车,后勤医疗保障齐全,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叫辛苦危险啊?当大家没去过藏区吗?那我单车穿越羌塘,每天顶着头痛开十个小时以上的车,晚上裹睡袋睡车里,自己把车从泥塘里搞出来算什么呢?当然,和杨柳松他们比,我这真不算什么,就旅游而已,那导演你们呢?不过是一个豪华旅游团而已。去藏区特别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的待遇普通驴友想都不用想。
第四,我只能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太好挣钱了,如果说这水平就能上院线,那给我五分之一的经费,我能拍的比你们好看。
久违了,纪录片
《藏北秘岭》算是今年国内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片了,事先没见过太多的宣传,只在几个影评和豆瓣那边发了一些点映,后来听说进了戛纳,又进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这就有意思了,这等名头加持,莫非这片子会成黑马?!
没多久,宣发的攻势来了,首先看了一部四分钟的预告片。片子零碎地剪辑出一个羌塘的大概样子,但是逻辑性欠乏,整体上说有点虎头蛇尾,后面的一丢镜头感觉不出片子的节奏和埋设了什么伏笔。有点奇怪的就是狼怎么和牦牛的镜头又剪辑到一起了这不是平行的线索啊,大景是很好的,看得出摄像的功力。好吧,等几天后的正片。
30号买票,美团上看到可以买了,北京路五月花电影城VIP厅(小厅),只有十几个位置,39一张买了黄金位。31号进场,只有四人,除了我之外都是50岁左右的大爷大妈。
整体上,这部片子给个中偏差评。中评是给故事,差评是给剪辑和导演。
看介绍导演是饶子君,一个“登山家”的女儿,为了要找父亲,来到了冰川,感受父亲到过的高度。导演既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又作为叙事情节的参与者,这个角色要“导”也要“演”,确实有点吃力,没有该有的戏,也没有对素材的重塑,可以看出这片子在拍摄的时候要么没剧本,要么就是没按本子好好拍,不过既然这是纪录片,而且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拍的纪录片,没有本子是情有可原的,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拍完一次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素材梳理之后再去进行叙述性的素材补拍,这就导致了素材的多处割裂,以及必要的叙事镜头的缺失。再看她的“导”,我不知道这位小姐是怎样参与“导”的工作的,在片子里面的镜头就是登山爬了一下下然后滑到了,还有就是在车里的镜头,和帐篷里面呼吸综合征的镜头。好了,这个片子说是纪录片组自己拍自己的,那在其他拍摄组在拍摄的现场,又怎么没看到过这个“导演”的出现呢!?没拍,或者没补拍吗?摄像师在拍摄的时候她去了哪里?那些震撼的大景是谁拍的?人物的刻画是谁拍的?为什么纪录片组的故事却没有了制造这些故事的主角?
再说一下后期的“导”,我不确定后期的导演是不是就是饶子君,但是在片尾字幕我看不到很明显的后期导演或者剪辑指导的名字。但不管是不是她吧,我只表达对后期导演的感觉。
后期的“导”是和差评的剪辑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这个片子剪辑有点乱。把片子拉出来看,片子的线索有两条,一个是饶子君的父亲,一个是蔡宇的母亲。饶子君的父亲线索,是给了这个片子过场和喘息的机会,在每个想起父亲的时候,就会有不那么高能的鸡汤出现,这样的过场有点牵强,但毕竟是强调了饶的戏份,也没违背纪录片的原则,剪辑手法上也值得斟酌,单一个的父亲镜头再接大景镜头然后再跳父亲镜头,这样的剪辑是否可以用一组镜头去代替,起码镜头的连贯性可以得到一点延续,毕竟这里是回忆的镜头和线索。至于蔡宇的这根线,我敢肯定这是后补的,其他的镜头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手持,但是这组镜头出奇地稳,这是有备而来的镜头。再者,片尾曲是“母亲已老”,饶子君是“父亲已逝”,蔡宇走的是“母亲承诺”,你要纵观地看的话,蔡宇的这组镜头只有十个不到,而且对于情节的表现很乏力,要设置悬念却又适得其反,有点莫名其妙,很明显这是纪实部分之外,为了贴合“母亲”的主线而硬挤进来的镜头。有点怀疑这个后补的线索有否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再假设是有后期导演的话,那这个后期导演我估计是没有经历过拍摄的事件的,或者没有亲历拍摄现场的,比如那个飞机撞坏之后,那个长着胡须的卢华杰出来呆坐在地上,然后还有制片人蔡宇用不对劲的眼光看着前方。你可以感觉到这两个安静的镜头后面的故事,肯定不是飞机撞到山上。但却被硬生生地剪到了一起,而且小胡须出现的镜头背景是土地,而撞机是在冰山。蔡宇的镜头更是夸张,特写呆了一个镜头之后还是特写摘掉眼镜擦眼泪。剪辑的思路就是——飞机撞了,就登不了顶拍了,全部走人。那,这么远的路跑去拍电影,没有后备的飞机吗!?从飞机的镜头看,飞的高度连冰川顶都没到,导演组难道是要靠这个飞机飞去顶峰拍摄吗?!就为了一个飞机撞山了拍不了了就要走人了么?自然事实的逻辑性不对吧。
后面的一个在室内的镜头,我看到饶子君说“卢导……”卢导应该就是那个小胡子卢华杰吧,为什么“导演”饶子君称卢华杰是导演?看他的标板是高山摄像啊,导演换了吗?后面在他走出帐篷前说的子君你太年轻了这句话,那种表情和那种状态下说的话颇有张力,是他们之间有什么纠葛吗?特别是他在帐篷里面哭的那段,为什么说“我来过”了,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怎么就没下文了?还有,狼群经过的那个孤独的帐篷,肯定不是大部队营地,旁边摆着三脚架,这是摄影师的帐篷吧,他们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故事?片子里面看到的那个狼,还有摄像在拍那个狼,在学狼叫的,他们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狼会一起嚎叫?我感觉这些悬念要比现在这个片子都精彩啊。还有那个小胡子卢华杰,高山摄像,这是什么职业?专门在高山上拍的吗?怎么没有看到宣传上有他?怎么铺天盖地的都是登山家的女儿饶子君?她在这个片子里面的功能,是否在打父亲牌?是个人情怀,还是宣发需要?除了引出鸡汤之外,看不出比摄制组的故事更加吸引的地方。
整个片子,最尬的部分就是末尾的MV,我说的是MV——这个感觉就是音乐配个画面,感觉是用来撑时间的,这部分应该是片子的回甘和拔高,是和主线最贴合的部分,如果在这部分的音乐间奏插入情感爆发的片段,或者蔡宇酒后的那段,是否会更能把控情绪?
这个片子拿“最佳剪辑”,我心存疑问
唯一佩服的,不是寻父的导演,也不是寻母的制片,而是摄像,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进行拍摄的摄像和高山摄像(我不知道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拍摄的故事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前排说的镜头语言,我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太苛刻。
这个片子,本该可以成为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在导演和剪辑双重失败的前提下有点可惜了。让饶子君这95后“执导”,是否有点……??
还有,我很怀疑这个导演的“导”,可以看出这个导演在现场“演”多于“导”的,纪录片也没可能用过多的“导”去干预“演”,对于宣发上说的——95后的女导演拍了一部羌塘电影这个说法,呵呵,摄影组的人不骂的吗?!
带着不大不小的期望去看的这部电影,最后看的心里窝火。不得不说这部片既侮辱了中国的纪录片水准,也侮辱了国内的户外团队能力水平。
首先,这一部纪录片的主线内容居然是记录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全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部片的从筹备到剧拍摄的各种不顺利不成功,各种计划流产,各种失败。每次稍有好看的镜头全被切掉(比如队员穿冰爪带冰斧攀登)。全片真正纪录拍摄内容只有开头的三分钟跟结束的五分钟,中间唯一有在认真拍摄的就是每天晚上的长曝光镜头(这是来搞笑吗)。电影讲述到的一些队员们上山攀登,或是躲在冰洞里录音的等等内容全部没有展示出来(想知道他们每天忙乎产生了什么内容?!)。明明在5000米的高原,队员晚上还经常喝白酒,嬉戏跳舞,能不高反才怪!遇到狼群,居然没有警觉还在悠哉,等看到狼群居然是让队员们躲到帐篷里而不是上车!这是一个要穿越无人区的团队应有的水平吗?
以中国目前的业余户外团队的水平,随便拉一队出来,其操纵无人机拍摄,摄影,攀登等水平均可远远超越本团队(至少我朋友圈里去西藏穿越的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比这个好),不至于有这么多人回撤,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水准。团队中的指挥也不听有经验的向导意见,40多个人的团队中也就配那么三四个经验老道的向导,也是可笑。对自己生命如此不负责任的一次穿越,失败是必然,但请不要再把这样的画面放映全国,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