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我们诞生在中国

我们诞生在中国  诞生于中国

196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周迅约翰·卡拉辛斯基

类型:剧情纪录片记录导演:陆川 状态:正片 年份:2016 地区:美国 语言:国语 豆瓣:8.1分热度:10 ℃ 时间:2024-06-11 16:35:05

简介:详情  广袤的中华大地,数不胜数的美丽生灵与人类共生,谱写一曲曲壮美的生命之歌。生活在高原地带的雪豹达娃不久前刚刚成为两个小家伙的妈妈,为了抚养孩子长大,她不仅要一次次出击捕猎,还要面对来自强劲对手的挑战。四川某处的茂密竹林...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广袤的中华大地,数不胜数的美丽生灵与人类共生,谱写一曲曲壮美的生命之歌。生活在高原地带的雪豹达娃不久前刚刚成为两个小家伙的妈妈,为了抚养孩子长大,她不仅要一次次出击捕猎,还要面对来自强劲对手的挑战。四川某处的茂密竹林中,大熊猫丫丫正和女儿美美快乐玩耍,美美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尽早挣脱妈妈的束缚去拥抱未知的世界。神农架的原始丛林里,小金丝猴淘淘倍感落寞,因为新出生的妹妹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关爱,于是淘淘离开家人,成为了流浪猴中的一员,却必须面对种种残酷的现实。可可西里的荒原上,母藏羚羊和丈夫们告别,成群结队赶往某个圣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而另一边,仙鹤在长空中翱翔,带走一个又一个结束了生命之旅的灵魂,展开下一段充满未知的轮回…
  • 头像
    路人Eita
    1971年,夏勒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1971年,夏勒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

    有幸在8月7日参加点映。当下感动不已,回来做了一番搜索,去了解背后的故事。观影后心头汩汩热血,在搜索之后冷却下来,突然陷入到两难里。动物们本身足够可爱,但电影工业拼接式的说故事方式,能不能被认可,令人感到很为难。去看了第二遍,还是觉得应该来说两句。

    坐在影院里,看恢宏画卷徐徐铺展开来,壮阔斑斓的自然,雾岚天光,山脊河川,大美不言。作为近纪录片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就如同预告片里预告的那样,用它史诗般的美丽,徐徐道来,在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的时间里,雪豹,川金丝猴,熊猫的三个故事。

    我想,应该没有人能够抗拒开篇雪豹的画面。凛凛的风,漂亮而威风的大猫,在山石之巅,远远地逡巡,盘桓,休憩。那条在岩石缝隙间穿梭时确保身体平衡的毛茸茸大尾巴,与身体等长,静止时慵懒地来回扫拂。它的瞳孔并非是猫一样的针型竖瞳,反而是圆圆的,这令她显得有些温和的呆萌。我和友人小声地开玩笑,这大概就是正派主角的脸吧。

    故事也确实是这样展开的。独居动物的雪豹妈妈,抚养两头幼年的小雪豹,严苛的生存条件,矫健灵敏的猎物,虎视眈眈的入侵者。孤独,强大,美丽,脆弱,守护,非常的正面。

    当看着雪豹从岩壁缝隙间款款而来,青藏高原海拔四五千米的雪线,生存环境之严酷,随着她优雅而蕴藏力量的步伐,风刀霜剑一般袭来。身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雪豹是在自己领地上至高的猎食者。但她却从不因此被优待。或许换一个角度说,正因为她身处食物链顶端,需要面对的是比食物链上任一环节的生物更严苛的生存条件。

    从观者的角度来说,记录者只需要诚实地纪录下来,生活的本身已经足够惊心动魄。但从电影制作者的角度来看,或许多一些波澜,最好“是一只成年的雄性雪豹,谈一场恋爱”(来自陆川的访谈),会令这部电影的元素更丰富,更照顾到各层面受众的趣味吧。而到最后,得知雪豹妈妈的故事,其实是由多只雪豹的镜头素材拼接起来,我的心情却再也不能像第一次看的时候被打动。

    我们当然很清楚,要在银幕上呈现真实的故事,需要比现有的350个小时的电影素材数倍的画面和材料,以及不止数倍的坚守,观测,追踪和拍摄。在我看来,事先写好的故事大纲,再将素材填充进去,是类似于投机取巧的作弊。但或许这部并不定位为纪录片的故事片,在创作者眼中,是像创作《狮子王》这个故事一样,由骨至血,一点点丰满起来,不同之处只在于,一个用的是镜头,一个用的是画笔。

    我问自己,为什么不能接受这样的创作方式呢?最后犹豫了一周,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动物们通过镜头的方式被呈现时,被期待所看见的故事,就应该是真实的。或许会平庸一些,但必须是真实的。

    况且,真实,就真的等于平庸吗?

    就雪豹一族为例。因为身边不乏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朋友,所以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境况多少有些了解。大概许多人都不太了解,尽管雪豹是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物种,但野生雪豹保护第一人,是名叫乔治·夏勒的一位美国动物学家。1971年,也是夏勒老爷子的长期追踪观测,才拍到了有史以来第一张雪豹的照片。今年他83岁了,又重回玉树高原,再次跟随雪豹的步伐,展开观测。同样也是他,是自1939年以来第一位考察野外大熊猫,藏羚羊的西方人。

    追随着夏老爷子的科考报告,我才算是真正比较科学地学习了野外动物保护的知识。

    因此,在看雪豹的故事时,我脑海中一直想到的,是因全球变暖上移的雪线,导致雪豹注定被压缩的生存空间,食物紧缺之下必然带来的同类相争,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纵情地挥霍,是以这样漂亮的生物种群不断退让直至无路可退作为代价。

    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这一切。因为我们,早已经在社会自然分工里,形成了最庞大最具有话事权的独立族群。依赖着智商和社交行为,我们和丛林里的生物的关系,就如同平行空间一般被割裂。野生动物不存活于我们的日常概念里,如此的陌生,鞭长莫及。

    但你再看回他们的每一个画面,无需解说,无需诠释,动物凭着本能依旧用宇宙和自然赋予他们的步调,摸索着时间河流的波纹,自我调整。若没有人为的干预,他们会按照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感应着气压,气候,进化成自然需要的一个环节。

    他们是神给人类的启示,课题,以及答案。

    曾在果壳上读过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阅读前的第一观感是,标题党。但看完之后,心悦诚服。

    “演化生物学家斯蒂芬·古尔德说,熊猫的身上展现了“过往历史对不完美现实的奇异掌控”。它的身上带着太多过去的食肉特征,它的全部生活方式都是对这些特征的妥协。但是,它活下来了,而它同时代的许多动物却没有;它虽没有食草的肠道和菌群,但它赢得了时间。它是一个矛盾的奇迹。如果再给它几百万年时间,它也许也能获得食草动物那样的完整消化系统;再给几百万年,它也许能诞生一个全新的庞大类群;再给几千万年,其中甚至可能出现智慧生命。的确,每一步的概率都很低;但是生命演化到今天三十八亿年,哪一步不是这样走过来的呢?如果我们回到六千五百万年前,谁能预料到那些在恐龙阴影下逃窜的小小动物将成为今天的我们呢?”

    这是从这篇文章里摘出来的原话。言简意赅地说,熊猫经历了如此漫长而难以想象的演变,成为了食肉目里唯一的素食主义者。但熊猫的濒危不是因为大自然放弃了它,是因为人类的干涉。如果适应能力这么强,也已经凭着强大适应力生存了几万年的物种,到今天我们都保护不了,那人类还能拥有什么呢。

    同样,那位作者,写过另一篇文章,叫做《芝加哥的海浪与牡蛎》。看不见的潮汐与海洋,被自然用春秋笔法,写在了千里之外的牡蛎身体里。潮涨潮落,一呼一吸,牡蛎的身体机能里,自有一片海。牡蛎带来了海。

    很多人都说,这是科学的浪漫。对啊,这就是科学的浪漫,自然的浪漫,也是这个我们一直试图摸索却从来还是不得而知真相的世界固有的美丽。

    而动物们,野生动物们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他们存在,才能提醒我们,在傲慢的人类之外,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宽广,不可思议。

    老爷子的访谈里,有一段对于保护雪豹的意义。

    “我们需要引起人们对雪豹的关注;雪豹既是一种美丽的大猫,又是它所在的群山和环境的象征。如果你保护了雪豹,也保护了它的猎物——比如喜马拉雅麝和岩羊,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你保护了整片森林。就算有人住在这片区域也没关系,他们只要意识到了这些生物,行为也就会改变。如果你开展一个保护兔子的项目,没人会注意你的;但是雪豹的话就会有。人们认为雪豹很美丽,有来自内心的感情牵挂,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人们真心对它有感觉的时候,科学才能派上用场。”

    所以,感谢他们如此的可爱,感谢雪豹的优雅和脆弱,感谢熊猫的憨厚与可爱,感谢金丝猴的淘气和活泼。他们的萌,他们的美丽,能够引起所有人对动物的共情,然后人们或许因此会回过头反思自己,收敛自己不必要的贪婪,谦和一些。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的。

    在2014年年底,我曾经到雅安的熊猫保护基地做志愿者。山里天气很冷,志愿者住宿楼挺简陋的,依稀记得第一天回到房间脱下鞋子,满脚是血却毫无知觉,是被冻裂的。但那一周时间里,我一直感觉特别幸福,哪怕只是做着最简单的工作,给熊猫的房子打扫卫生,挑选食用竹子,切熊猫蛋糕,给他们喂食,给他们铲铲屎。

    我承认这中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沉浸在做一名滚滚铲屎官的虚荣光环里。但一些近距离观察到的画面,却是真实地令我更喜爱这种生物。例如,熊猫妈妈怀抱着刚生出毛发的熊猫宝宝时,是多么的爱不释手。中间有一个小瞬间,她放下了宝宝到一边进食。尽管我们偷偷摸摸地尽量减低自己的存在感,熊猫宝宝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外人的存在,嗷嗷地又微弱又生气地叫了起来。熊猫妈妈立刻放下竹子,到栏杆外转了一圈,保育员哥哥说她这是在示威。然后她回到宝宝身边,一把捞起抱在怀里,还抓起竹子试图隐藏起她的宝宝。宝宝立刻乖乖地安静下来,像是突然再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威胁到它,因为它就在妈妈的怀里。

    那个瞬间,任谁,都不得不动容。

    所以,我不苛责电影制作的方式,毕竟客观条件是有限的。我仍然感激,电影把动物们的可爱和脆弱都展现在世界面前。但是,除此之外,我更希望,下一次,请务必一定要有下一次,就让我们,看看真实的动物们,好吗。

    以下附上文中提及的几篇文章链接,希望对雪豹和野生动物有兴趣的人有一点点帮助。倘若多一个人看,也算是,我曾为了野生动物们,做过一点点的小事情。

    1. 《【果壳网专访】乔治·夏勒:若我是老虎,请别拿枪指着我》
    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005/
    来源:果壳
    2. 《如果连熊猫都不能拯救,我们将一无所有》
    作者:Ent
    链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441603/
    来源:果壳
    3. 海洋和牡蛎
    这是从Ent的微博上看来的,ID:Ent_evo 。
  • 头像
    刘小黛
    看完《我们诞生在中国》,听说它被赞为年度迪士尼“动物三部曲” 的完美收官之作。前两部《疯狂动物城》和《奇幻森林》均在全球获得票房口碑双赢,而这部作为有剧情的纪录电影,名字不玄幻、无修饰,由一群可爱的动物们本色出演,甚至遭遇了死亡。影片一共只有75分钟,除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你可以收获旁坐的无数欢笑和泪水,在大荧幕上你还可以看到中国最美的景色。

    电影前期宣传没有很大阵仗,动物们无法为电影站台,只有全片都没露过面的周迅和导演陆川替其发声,然而在今年上海电影节它的展映口碑并不差。经历口碑惨败的《九层妖塔》之后,陆川回归《可可西里》式的擅长技法,把五组野生动物大家庭一一展现,上演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

    75分钟,四季在更迭,动物“演员”们的命运也在无法对抗的环境中自然发展下去——大熊猫丫丫和美美作为颜值担当,出场时萌番全场,母女之间展现了相聚别离的悲欢。金丝猴淘淘是一只攀缘于神农架密林的逗趣顽童,因为家中出现“”二胎而被忽视加入流浪团体,又从天敌手中救回了险遭毒手的妹妹,一家四口共同面对冬季的寒冷,尽显家庭聚散后的温馨。雪豹达娃的故事是一个悲剧,虽然它生存在食物链顶端,但仍要为哺育两个幼子四处觅食,甚至与同类冲突。大雪纷飞,达娃为了给孩子找口粮,不惜负伤与牦牛对抗,最终没有逃脱自然界的生死法则——弱肉强食。

    丹顶鹤是剧中的客串嘉宾,也是中国传说中不可缺少的神鸟。除了上面三个动物家庭,影片还用藏羚羊和丹顶鹤串联整个故事,从中传达出大自然生生不息的主题。

    观众兴许会认为这是一部表现动物本真的纪录片,其实不然。电影是先有故事大纲,然后去获取摄影素材,最后通过后期剪辑把零碎的画面串成一个完整的剧本。

    虽说如今剧情片为追求真实会以伪纪录方式呈现,纪录片也越来越向故事片靠拢,但是这部看似原生态的纪录电影,还是披着一件精心包装的人类视角的外衣。三年时间制作,基本全靠后期剪辑去还原一个事先构想好的大纲,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创作初衷?动物世界中确实存在人群意象和家族观念,但是如果将之完全真实展现,必须花费超长时间的忍耐力。比如雅克·贝汉拍摄《海洋》耗时五年。而国内愿意为拍一小段影像在荒郊野地蹲守两三年的寥寥无几,摄影技术的未达标也只能让导演半展实景半推理念。当然导演陆川本人也否认这是一部纪录片,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欺骗”了拥有深切代入感的观众。

    本片运用匹配剪辑和蒙太奇等手法,实现了理想的串联效果。只是制作团队都将主观思维优先导入,甚至曲解了动物某种行为的特定意义。比如通过结合苍鹰捕猎和金丝猴“淘淘”飞跃的画面,给人“淘淘”拯救妹妹的错觉;现实中雪豹达娃其实继续很好地活着,但是为了人为制造悲剧结尾,它在影片里“被死了”;个别画面背景颜色不一致但还是放置一起,拼贴痕迹明显。再加上后期剪辑,可怜的动物们日常稀松的平常都被赋予了稍加复杂的过度解读,还以此赚取了观众的眼泪和欢笑。

    谈起旁白配音,周迅的声音固然拥有磁性,但放在电影里,周迅自然而发的众多拟声词显得太过频繁。强烈的主观意识迫使观众置身其中代入情感。加上后期的音效点缀,确实拥有更强的影像表现力,但是却失去了一种自然的原味。毕竟动物不能说话,这也是和人最大的区别。

    诚然,在好电影极度空缺的暑期档,《我们诞生在中国》还是一抹比较温暖的清流。它延续了迪士尼一贯的爱与家庭主题,老少咸宜阖家欢乐会有一批热爱它的群体。至于它上映后的口碑如何,观众心中自有评判。

    公众号:抛开书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 头像
    Mosquito史歌
    <图片1>

    世界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素材,并经由陆川之手剪辑,最终呈现了一部迪士尼合家欢版的可可西里。
    也许正是因为陆川这部惊艳亮相的关于偷猎者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拍出了纪录片质感的故事片,他才会被邀请担任迪士尼自然纪录片三部曲之最终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的导演吧。观影完毕后导演陆川与制作人Roy Conli竟然出来与大家见面,也还开了一个小小的座谈会,此次观影还真是惊喜连连。
    影片素材记录了五个动物:功夫熊猫1中大反派太郎雪豹,盖世五侠灵猴川金丝猴,盖世五侠仙鹤丹顶鹤,功夫熊猫2中羊仙姑藏羚羊,以及功夫熊猫当之无愧的主角阿宝大熊猫。其实影片中还出现了银河护卫队的火箭浣熊小熊猫以及高原上的牦牛与狼,还有专门捕猎幼猴的苍鹰。
    这部自然纪录片严格来说仍是一部类似于纪录片的故事片。本片虽然拍摄了大量纪录片素材,但在剪辑成片时使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也就是说有一些桥段是导演为了配合影片主题故意剪辑出来而并不一定是现实中的真实状况。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影片中关于熊猫姑娘美美有一个桥段,她想要完成爬树的成人礼却一次次失败,这时树上有一只小熊猫始终关注着她。据导演透露,其实现实中这并不是同时发生的事情,他们只是把熊猫爬树和小熊猫在树上两个时空间毫不相关的场景剪辑到了一块,形成了似乎小熊猫在注视美美的成长一样。还有丹顶鹤,他们的素材基本上都被剪掉,更多是充当一种背景,作为生命轮回的承载,串联起其他动物的故事。最终在蒙太奇手法之下,仙鹤们仿佛飞越了每一个家庭的所在地,带走了每一个逝去的灵魂。
    那么这样一个类似纪录片的故事片剧本是如何决定的呢?通常影片是先有一个剧情脚本,然后不断深入挖掘,形成最终剧本。而本片,则是在拍摄了大量记录野生动物的素材后,导演和编剧们根据素材中记录的真实的动物故事来挖掘出潜在的故事。据导演陆川说,他本来只是想拍摄另一部可可西里,希望突出大自然残酷的一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但随着创作过程中孩子的出生导致自己心境改变以及要符合迪士尼风格,最终形成了成片中以家和父母之爱为主题。
    雪豹母亲达娃为了两个宝宝极力维护自己领地安全却无奈终被强敌驱逐,并于一次牦牛捕猎中不幸遇难。这个故事的结局就如笔者前面所说是完全用电影手段去呈现。据制作人透露,其实那个雪豹家庭在现实中幸福自由的活了下去,但影片通过蒙太奇手法却呈现出雪豹母亲含恨而终的下场,不免让人叹惋自然的无情与适者生存。那些牦牛本是牧民蓄养,但野生动物摄影师不能打破干涉自然的铁律去阻止母豹捕食,也不能因为同情雪豹的遭遇而引导她的捕食行为。
    金丝猴男孩离家出走最终浪子回头的故事为我们诠释了家的重要性。不管在外经历了何种磨难,无论和家人都关系怎样恶劣,最终仍敌不过血浓于水的情感。落叶归根大概是这个故事想说的,但也包含了叛逆少年的成长。苍鹰捕食幼崽是一种自然行为,摄影师们即使亲眼目睹惨状于心不忍,却还是不能越过禁区。
    藏羚羊的故事略显逗逼,靠气息来识别配偶子女的设定往往会造成极大误差。特别是每一次雌性藏羚羊生产大迁徙归来,总是有公羊认不出自己的配偶,索性再找一个。要不要这么任性啊喂!
    笔者最喜欢的其实是熊猫母女的故事,一个向往自由与成长的少女无时无刻不想完成爬上树顶的成人礼,却每次爬到中途就摔落下来,最后灰头土脸的回到母亲怀抱。而母亲总是过度宠爱子女的,既渴望孩子茁壮成长,又不想孩子最终离去,这种矛盾的心情想必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从父母身上察觉到,也是每一个人成为父母后都能体会到的。不过这只叫美美的少女熊猫老是从山坡滚落的狼狈分分钟让笔者回想起功夫熊猫3里熊猫村的熊猫们,难怪他们说只有学会翻滚才是真正的熊猫呢。
    整部影片大概只有雪豹母亲的结局略显哀伤,整体都是在轻快欢愉的合家欢气氛中进行,很符合迪士尼的风格。而且野生动物天然而真实的萌点远胜过电影里的人为制造。基本上影厅中的观众们都能在动物们展现呆萌一面的时候会心而笑。就连为影片担任解说的迅公子也连连发出俏皮的声音,只是中文解说词浓重的翻译味道,不免让笔者想要一睹英文台词的原貌。
    这是一部完完全全由迪士尼担任制作的电影,从片尾花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要拍摄这么多宝贵素材需要摄影师们在各种环境下奋战多年,也许才能在一些幸运的时刻捕捉到珍贵的一幕。事实证明陆川还是最擅长这种故事性的纪录电影,而迪士尼也通过这大量拍摄积累了更多难以获取的影视素材,想必以后会有更多珍稀动物形象出现在日后的迪士尼电影中。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t
    2016年8月6日亥时
  • 头像
    榜上有名猫
          近期在用业余时间参与了纪录片节的选片评审工作,兴趣与义务。
          所以有同事问我:看纪录片是怎样的感觉?
          我回答:很枯燥很闷,但能看世界看社会,看得更远更细。

          其实,能在院线排档期的纪录片,一年几乎不超过十部(电影节展播除外),更别奢望票房大卖。纪录片就是一个不容易被提兴趣的冷门类别,尽管它有很大的社科价值。

          那么,8月12日要上档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从制作到宣发的投入程度来看,已经算是“大片”了,试片口碑不差,何况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推广生态环保,很有意义。
          再是,影院大银幕观赏《动物世界》,视觉效果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这是首次使用高清摄录器材拍摄到极其珍稀的雪豹栖息行踪,影像非常可贵。
          影片整体制作精良,画面震撼,挺过瘾的。

          可是,我在观看过程中总觉得些许不协调:它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后来,看了陆川导演的专访大致了解:这部电影的制作方式是先按大纲去拍摄取材,摄影团队每两三天送回一次素材,导演需要根据新获素材情况反复调整剧本,最终以故事片形式剪出一部“有剧情”的电影,甚至否认是纪录片的类型。

          这部电影共耗费三年时间制作,一年半由迪士尼团队外景拍摄,一年半由陆川后期剪辑。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间保险公司的销售代表,全部换成建筑工人,这公司还是不是保险公司?
          正如一部用镜头切切实实捕捉实景,后被“人为”剪出与调配过的片段,还算不算纪录片的争论。

          我对剪辑有些看法,如果是影视娱乐:匹配剪辑、蒙太奇等手法能实现1+1>2效果,超乎想象的奇妙。对于新闻纪录,从调用镜头焦距起,局部还是全景都足以可对事件自定义说法,甚至歪曲,更不用说剪辑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看娱乐影片,却微词它带有“纪录片”标识,即使镜头都是真实的,也不含Duang添加。

          比如电影里出现的:
          幼婴熊猫“美美”在地上练习爬行的画面,与树上的“小熊猫”摇头摆脑模样,经过剪辑,产生调侃情节。
          目光锐利的苍鹰捕猎一幕,与金丝猴“淘淘”纵身一跃等画面的结合,成为勇救“妹妹”的桥段;用近景镜头减少干扰物,但背景乔木色差瑕疵,拼接痕迹显眼,因此,还要靠周迅的独白分散观众注意力。

          本来想吐槽周迅的独白,虽然接地气,主观意识强,迫使观众代入感情,强行拟人想象。
          不过呢,毕竟不是一部纯正的纪录片,明确带故事性,从实地素材中筛选,通过剪辑串联出来的剧情,用独白增强表现力是很有效的方法,再加后期音效点缀。

          好多人不喜欢看沉闷的纪录风格影片,例如:吃喝拉睡的日常消磨。说真的,我也不喜欢。于是,导演希望有更多受众适应,让纪录镜头变得有趣,通过后期改造,把五组野生动物五个大家庭五线展现,上演周而复始的生死轮回经历。

          当然,会降低科普价值,提升娱乐档次,重点能引起观众的认知就够了。
          顺带一提,雪豹猎杀岩羊过程的镜头居然被剪掉,妈妈们可以放心带孩子去观看了……呵呵呵……

          如果不介意上述牢骚问题,电影的诚意还是值回票价的,只是只有一半血统而已,一半国外摄,一半国内剪,一半纪录片,一半故事片,一半展实景,一半推理念。无论怎样改,众口难调在所难免。怎样评价,看观众的观影目的与心态啰。
  • 头像
    footmarked
    不怕你们笑话,这电影的末尾我是哭着看完的。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电影,应该会喜剧收场吧,结果雪豹达娃的死还是让我心碎不已💔

    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和娃无法度过这个寒冬⋯⋯

    还以为,到这里,导演已经向小朋友们展现了大自然足够的残酷,后面会给达娃和她的孩子们一个happy ending。

    哪知道,不止于此。

    饥寒交迫的达娃,孤注一掷冲向牛群,死死咬住一头牛犊的脖子,不肯松口。牛妈妈用庞大的身躯和牛角去踩踏和顶撞达娃,最终达娃受伤,落荒而逃。

    达娃最终伤重而亡,白雪逐渐掩盖了她漂亮的身躯。

    身后她的两只雪豹幼崽,只能黯然离去。

    两个妈妈,雪豹和牛,都是为了孩子在奋力一拼。

    也许,你要说这是动物本能,她们并没有多伟大。

    而我要感谢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自然,他没有对大家说:动物们就是萌萌哒,它们和谐地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雪豹顶着一身漂亮的皮草俯视大地,她是高原之王。。。

    NoNoNo

    动物们也有恶劣气候需要对抗,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也会受伤饿死,猴子也需要抱团取暖才能过冬。它们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生活,而自然永远都不是只有一面。

    即使是生而为王的它,也要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达娃死了,死在真实的大自然里。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