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纪录片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舌尖上的中国 叁 / 舌尖上的中国 3 / 舌尖上的中国III / A Bite of China III / 舌尖3

553人已评分
很棒
7.0

主演:李立宏

类型:纪录片记录导演:刘鸿彦沙洛骆永红黄鹤张木陈硕仪王申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8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3.8分热度:24 ℃ 时间:2024-10-19 23:40:07

简介:详情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让中国饮食依时而变,智慧灵动,中医营养摄生学说创造了食材运用的新天地,儒家人伦道德则把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我们的餐桌。淘洗历史,糅合时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天地间升起烟火,用至精至诚的心意烹制食物,一餐一食之间,中国人展示个性,确认归属,构建文明,理解和把握着世界的奥妙。中国饮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宽广的时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领悟食物给予我们珍贵的滋养,《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继续近观饮食之美,远眺中华文化的魂魄
  • 头像
    SupernovaR

    徒有其形而无其神的拙劣之作。

    舌尖上的中国,是说“我58啦,我要好好干”的做黄馍馍的大爷,是落日下伴着虾膏虾酱的郭奶奶,是和母亲学做泡菜的北京上班族姑娘,是被咸鸭蛋难倒的国际名厨,是自创一道新“妈妈菜”的李婆婆。正如我妈妈看到老黄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以前你外公就是这样去卖东西的,勤劳又正直”;我爸爸看到向导的姨妈拿泡菜做饭给他吃,忍不住去家里的坛子里找了一点酸豆角出来吃,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不是炫技般翻动铁锅的鲁菜大师,不是说着爱是最好调料这样的鸡汤的川菜大厨,也不是千里迢迢带豆参去德国的陶器设计师。就算是拍大厨,真正动人的也不是大厨菜,而是大厨身上的人情味。国际大厨也会做不好朋友聚会餐桌上的咸鸭蛋,阿哲跟着爸爸跑红白喜宴好不容易得到掌勺机会,或是双胞胎刀工和火候的合作。

    家常,才珍贵,是最朴素的东西塑造了中国人的味觉记忆,完满了家和故乡的形象。舌尖上的中国,“舌尖”意味着家常和身边,中国意味着美食中渗透的人与人间的关系与情感,以及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

    从第一集的两星调高到三星

    新的一集开始有了点人间烟火气,做稀豆粉的爷爷笑着对玩闹地孙子孙女说“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不也是磨这个磨磨”,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和外公,勤劳又慈祥。红姐儿子建个卖煎饼果子的群,跟大学里大家各种水果群,奶茶群,不正一样吗?河南司机去喝一碗胡辣汤,和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长住,都想找一碗正宗的米粉来嗦也没什么差别。

    我这样的俗人,看舌尖最大的乐趣,一是看“熟”,二是看“生”。“熟”就是自己吃过的,尤其是爱吃的,一看到马蹄糕(熟梨糕),我会大喊“最好吃的是小学门口那个奶奶做的!”,看到海蛎煎,我会想到和闺蜜因为太大份两个人分着吃的情景。“生”是没吃过的,看着让我有“这个真好吃,我要去吃”的冲动的美食。

    虽然比第一集进步了,可还是跑题严重,与其叫“香”,不如叫“传承的香味”,大部分故事是讲一个小店,一门手艺在一个家族中的传承。看完才知道,制作组的“香”主要是香料,中国人的厨房里香的可不止是香料啊!文案,构图,配乐,编排等等,还是7分左右的水平,希望下一集还能继续提高!

    白爷爷说“真香”的时候可真可爱,陕西方言说一遍,普通话再说一遍。

    ——————————

    下调至两星。

    第三集莫名地没有感觉了,有种无话可说的无力感,总是隐隐有一种炒旧饭的重复感;菜还是新鲜的,但画面总让我觉得不是特别漂亮(非专业人士,个人感性认知,也许不对);李老师的配音是熟悉的,但我总觉得语速变快了(希望是错觉),没有那种悠然感了;人与美食的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但总觉得有点像爱国宣传片。

    叔叔侄子,师兄师弟,两个小孩太可爱了!《民间应酬汇编》,一家人都笑了!

    ——————————

    不打算升星,甚至非常想减星。

    这一集其实非常“中国”,食疗,食养都是中国很独特的东西。爸爸有痛风,所以煲汤要想办法降低嘌呤这一点,一下子就触动了我。我爸爸也是同样的情况。所以我要任性地夸夸这一点,每个家里有“三高父母”的人应该都能理解家里餐桌对吃得健康的不懈追求。

    中国人吃得养,可拍的东西太多了,举个例子,我家特别喜欢吃黄焖鸭,夏天喜欢苦瓜焖鸭,因为清热解毒;冬天喜欢子姜焖鸭,因为吃了暖胃。说到“养”,很多人都能说出一星半点,但是像这集的一样,过多夸大食养的效果,实在是令人发笑。第一集还是大厨出场,只是丢失了舌尖系列接地气的特点,这一集就是直接丢失美食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了。

    这一集看着看着渐渐有玄学的感觉,像在看一个中国中医药宣传片,还是出去旅游被“骗去”购物点会播放的那种。大学同学在一起煮饭菜的感觉怎么这么假,这么像摆拍呢?一个美食节目,说“做菜是为了拍照”的自媒体和中药口红,是不是太跑偏了。

    食之无味,弃之也快要不可惜了。

    ——————————

    降为一星半

    这个分标题真的起得随意至极,舌尖上的中国,舌尖上的东西什么不是“食”?舌尖系列哪怕被人诟病煽情,鸡汤,强行拔高,可是无法否认的是,这种升华确实让人体味到了日常生活的诗意。“食”?导演组到底是多自暴自弃才会用这个名字。

    苏帮菜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就如同白什盘一般苍白,饭桌上有商业互吹的尴尬感(甚至与还原古籍中的食物那个故事观感极其相似)。工程师故事中,大部分美食都如同播放ppt一样的一闪而过,最后给孩子们的松鼠鳜鱼,视觉上非常像旅游团餐。

    摔面看起来很美味,可是就如同面煮久了就会失了筋骨变软一样,一个人的故事讲了太久就会没了味道变无趣。纳西菜完全没有体现特点,沦为无色无香无味的庸常,江边辣在我们街头叫做炒牛杂,10元一碗。那位母亲每天变花样做菜上传,真的没有比充斥网络的美食博主高明多少,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位母亲不幸患病就拥有了登上舌尖的理由?

    家常不是在家做饭,而是人情味,能把人际情感讲得这么令人看不下去,让人扼腕叹息这个大IP的陨落。坐着采访的镜头的加入真的是一大败笔,彻底沦为无营养的故事片。

    ——————————

    第六集有所提高,升为两星半。

    食物的镜头终于增加了,拍食物的方法角度终于多了些(虽然还是以黑布景为主,但是拍荷花酥在油锅里开花的思路,有点前两季的影子了),也终于让人升腾起了食欲,不再如前几集一样,一味的鸡汤煽情,变成中国故事纪录片。

    标题为酥,讲得却大部分是面点,还有一些糕,实在是文不对题,直接叫点心比较好。陈勋爷爷一身皮衣,特别帅,爆口的叉烧包真的太诱人了。说到点心,广式早茶真的是点心的集大成者,南北融合,东西合璧,色香味形俱全。就是这一集讲广式点心的比例实在有点低。

    但是这一集的配乐的缺点比较明显,尤其是做瓜子酥和蘑菇包的时候,喧宾夺主,没有前两季神融合的感觉。

    “把世间万物浓缩成点心,用小小点心承载心意。”这句话可真好。

    ——————————

    降为一星。

    又开始用个例的故事消耗时间了!又开始不拍食物了!西双版纳六姐妹,我都没太看清楚食物的模样就切了,这样对得起舌尖二字吗?文题中所说的“家常”,并不是疯狂利用家庭亲情卖惨打广告,也不是在家炒一些看起来就不好吃的东西!摄制组哪怕多看了几遍前两季,多揣摩一下,都不至于拍出这种片子!

    那个农场,是明晃晃的反农业科技啊!讲了大半集的农场清炒青菜,一点都不诱人一点都不美味。如果萝卜真的好,不需要放那么多老抽去炒,酱油会盖过萝卜原本的清甜。还有“书是精神食粮,大米是物质食粮”这里,简直摆拍到令人尴尬!二十四节气,说不完就精选一些来说,把一些节气打出来,就提一嘴,什么美食都没展现有什么意义呢?

    有两句话恕我不太理解,一是“酸汤虽然酸,但是富含碱性物质”,二是“冬至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时期”,浓浓的民科味,看了只剩尴尬和无奈。

    这集的题目“生”,不代表“生生不息”,而是令人“生气不止”。

    ——————————

    一烂到底。

    正是因为这集有一些文案水平有所回升,结了个好尾,才更加体现出这一季大量植入广告,摆拍演戏,文不对题,贩卖鸡汤的差劲。大篇幅的酸菜广告,类似“油辣椒专治水土不服”这样糟糕的文案,有演戏嫌疑的子女不回家吃饭情节,改编历史地理事实(我说的就是甘蔗),连个结尾都没有的老兄弟创新辣的故事,直到最后才切题讲到真正的“合”菜……失望到底,不觉讶异。

    吃了吗,确实是中国人见面最重要的问候语之一。与历史上长期的饥荒、迁徙、分离的有关,这点确实很戳人,中国人几乎人人能吃饱,确实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相比悠久的历史,实在短暂。“舌尖,连着血脉,再遥远的距离都可以用一念相连。” “无论走得多远,食物总是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人的饮食,是为了活下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这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意义。

    可惜完全没有拍出来。

  • 头像
    anlygissing

    作为美食爱好者,觉得《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真的太太太不严谨了!!!各种张冠李戴错误百出!昨晚的第二集把钵钵鸡和麻辣烫混为一谈不说(钵钵鸡、麻辣烫、串串、冷锅串串真的都有明显区别,各地区别不一样而已,请乐山的同学不要再争啦),还把起源于宜宾双河葡萄井的凉糕(这是有文史记载的也不要再争啦)说成起源于乐山;西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形成的回民坊一杆子戳到唐朝就有了(先不说唐代有无回民,就这个地点而言,这里是唐代政治运作中枢唐代“国.务院”尚书省和中央警卫局十六卫之左武卫、左骁卫等机构所在地,想想可能不可能 ),这是篡改历史啊亲!!!明明起源于渭南的水盆羊肉也成了白帽子的。做纪录片是靠百度的嘛!!!这样的严谨度还敢做美食人文的纪录片,央视也快凉了吧!!!

    新增:乐山那家串串店当家老板是强奸犯(环球日报已报道),节目组把他美化成了为爱放弃从医的上门女婿。

    (楼里带脏字的、不看完整就片面回复的、同一个论点回复太多不相关内容的直接删。)

  • 头像
    一个大魔王.

    本人从事摄影工作已有一段时间,与中国各类官方合作也不止一两次了。这句话是想要告诉各位看官老爷我不是无的放矢。说“你行你上”的sb可以出门左转了。

    点评一下片子,先更新【第三季第一集】

    过曝,欠曝,暗部死黑等技术问题竟然随处可见,对是随处可见。四川泡菜部分买个菜一两分钟的时间居然可以过曝n次。白茫茫的一片让我怀疑这真的是官方水平?构图更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举例一处陕西菜的颠勺,颠着颠着锅居然不在画面里了。我:???调色似乎没有和原片有太大区别,基本也就是个机内优化上下的水平。剪辑缺乏线索,内容是一块一块的,并不像前两季那么连贯完整。

    如果它只是一个普通的纪录片,那ok,我甚至会为了动听的配乐打个高分。但这是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纪录片,让我禁不住怀疑是不是摄影走了关系进的团队。没有第一二季那种惊艳,没有看完后那种由心深处涌出来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只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感觉和疑问。

    两星一颗配音,一颗“舌尖”情怀。

    【第三季第二集更新】

    题为香的第二集点题次数屈指可数,漫无目的的空景插入和毫无联系的剪辑使我真的想再降一颗星。空景还大片大片的过曝画面,国家拨款那么多的大IP经费到底是花在哪里了?看完真的没有觉得和“香”这个题目关系在哪里。(PS:可能是我不太懂这些潮流文案了,标题后面怎么还跟着一大串字?然而依然是有的没的废话)

    顺便配图一下惊为天人的画面大家感受一下。

    长达一分多钟的画面几乎看不到人在哪,最后几十秒竟然连周边景物都消失了。可以,很强。不由感叹这个团队拿着那么多经费,带着那么多人民的期许,良心真的不会疼吗?

    在与时俱进的今天,观众真的不是有几个航拍镜头,有几个升格(俗称慢动作)镜头就能打发的。

    【第三季第三集】更新

    看完第三集我决定不可能再加星了。先来说说比较惊喜的地方,前一段内容缺失已久的调色终于上线了,起码脸不是死黑的,景不是白茫茫了。可是还没有让我惊喜多久马上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可能这归功于看官老爷们的点评越来越不能被水军压住终于惊动了官方吧。

    但是!我竟然!在一个那么大的IP里看到了我最不能容忍的错误——虚焦!如果说把光线问题洗地洗为光比过大/拍摄无暇调整参数等倒还有迹可循,但虚焦这个事让我感觉摄影压根就不在线。纪实画面里要记录的内容一定要是实的吧?你给我们看糊片到底是意图表达什么意境?这种实力虚焦一般常用在某些特定的艺术表达里,一个写实纪录片在这类文案下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要虚焦。

    (下图为虚焦节选,我已经忽略很多对焦对在边缘上的镜头了)

    再来说说吐槽最多的剧情问题,仍然是感觉素材不太够的样子,莫名其妙的慢动作播放,并不美的空景穿插。美食节目镜头居然三分之二都是人,还是一堆无关紧要的人。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流动也没有感觉出来,可能这就是尬拍和尬演的最终结果。

    如果第四集还是这样真的马上一分了…呼声那么高官方好歹要给好好回回锅吧。

    【第三季第四季】更新

    看完决定暂时不降星,全程调色比以前好了一些,看在眼里稍微舒服了一点。但是并不是说它拍的好了,之前讲过的三个摄影问题依然存在,剧情仍然是特别大的问题,食物一闪而过,更多的笔墨用来描写人物和各类草药化妆品,还疑似有帮自媒体打广告的?!本集不太能接受的问题前三期同样出现,并且问题很大,就是构图。

    【以下构图问题节选】

    这2p的问题相信前几期大家已经注意到了。摄影里有一个词叫前景,本人理解的前景是用来丰富画面,增加层次感,承托主体的,结果一大根横在了画面中间,在前几集里都有出现,我觉得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不舒服,对此我只能理解为摄影在拍摄的时候心思根本不在画面上,拍完以后甚至不知道有没有回看检查一下。不要和我说很多摄影也没有这个习惯,拿多少钱做多少事,何况是体制内的纪录片。

    以上这张节选问题在于要拍摄的主体位置偏上严重,还有无意义的偏左。这么做的最大问题是导致要拍摄的东西根本拍不全,文案配的是液体加入液体,然而添加进去的液体部分根本看不到

    特写问题,尴尬的虚焦特写,一边虚,一边让我忍不住想往后缩缩脖子。这么大个特写毫无美感不说,甚至不清楚想要展示什么部分。

    还有其他比较小的构图问题我就懒得提了,省的说我们要求比天高,故意挑刺。以上问题均在基础摄影包含范围内,忽略审美问题也不该出现此类问题。

    评论里有看官老爷说这位摄影师从父亲,学习只用一个镜头拍摄。不说对错,连起码的美感都没有,真的就够不到其余高一些的境界了。(央视纪录片是绝对不会让你缺钱买镜头的)真心建议回去学好基础再来拍。

    本季这位“摄影大师”到底是哪里请来的高人,不得而知咯。

    【第三季第四五六集】更新

    合并更新一下。原因是我是跳着看完的,看官老爷可以批评我看的不认真,原因是没有什么内容吸引我去看了。到这一期了,陈导因某些原因已被移除第三季导演团队(豆瓣上也可看到)。摄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这一点我不需要举例说明了,各位看官老爷心中也是有自己的评价的。今天就来谈谈个人觉得另一个还在摄影之上的问题,就是拍摄的想法。

    这个问题不止针对摄影,同样针对导演。不热爱美食,不愿意屈尊了解民生。今天降星的最大原因,是导演在给自己疯狂洗地,团队删差评,怼差评,一点意见都听不进去,还有微博长条为自己洗地。闲来无事和做公关的朋友聊了聊,听到了些不太好的东西,顺便拜读了一下这位导演为数不多的作品,高分无一不是雇人来刷的,水没水评分点进去就明白了。1000个人给你打的豆瓣8分+和10000个人给你打的豆瓣8分+,分别是凭什么无需多说。甚至舌尖3初期评分请了多少人来刷大家也都看到了。可惜今时不同往日,这一期观众并不好打发。

    总结这一季的舌尖,文不对题,题不对片。舌尖12拍摄的人物对白就像日常唠嗑,聊的是柴米油盐,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什么爱是调料这种废话。更令人暖心的是每个片段结束时拍摄的那些笑脸,有岁月流逝留下的喜悦,也有时间沉淀过后的满足。总结为两个字,真实。舌尖3就像是提前安排了剧本,安排了所有要说的话,甚至为了一个镜头把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全弄过来,而出现的人呢,某些又想借着这个节目给自己或多或少打点广告。抛开其余的,镜头里有几个人是真心,为了一家子团聚吃饭抑或是做出一到美食而开心的笑容?是没有开心快乐的时候吗?并不是,是团队里缺少了一双发现这些的眼睛。

    (以上是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发言)

    舌尖三的画面里少了那些走进田野,大山的片段,多得是走进一些不高不低的地方去拍摄(不高不低指拍摄一个城市为了方便就拍街上随便可以见到的)。说白了就两字,省事。更深远的田野、大山费事,更辉煌的酒楼、会所费钱。今天还看了下舌尖3的拨款及赞助,简直震惊,以及里面出现的某些人物可是事先预定好的,这也是片子为什么无故多出来那么多所谓的艺术家。拿着那么多人力和钱财,却为了省力省钱拍这种东西,还拍不好。阴谋论一点,可以想一下这些东西的去向了。

    中国自古民以食为天,中华上下五千年各个不同阶层吃出的千百万种花样,可大俗也可大雅,但每一样传承多年的食物都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坚定的说一句,它绝不该是这个片子所呈现的样子。

    (以下我放一些三季人物镜头节选,都是随缘选集截图5分钟内的镜头)

    以上为舌尖一二季

    以上为舌尖第三季

    看官老爷们自行感受吧。

  • 头像
    反对伪科学

    看完5000米接力换台看舌尖瞎说,发现第三季养这集真的是瞎说八道阿!所以必须要来长评打低分了。

    首先,说中国人生病了,要改变膳食,ok这个我认,但你切一盘蓑衣黄瓜跟观众说黄瓜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你在搞笑?黄瓜除了水分就是纤维素还有不算出众的剂量的vc,而且这货含抗坏血酸氧化酶,破坏vc的,这就是为啥前两年有声音黄瓜不能和西红柿同吃阿。

    第二,那个什么冰糖黄酒蒸蛋,是放在普通锅的屉上的,说水蒸气保持60°C,请文案走点心好么?60°C给我出个可见的水蒸气试试。另外珠穆朗玛峰顶峰8848米水的沸点是72°C,文案中所提的高度应该活不了人。

    第三,“煲汤”,这一部分做微商卖汤的那个主角姑娘她爹就痛风,广东地区是我国痛风高发区,喝汤多是病因之一,注意是之一。另外因为广东人煲汤用各种草药多,广东地区也是肾病高发区,微商卖汤姑娘之前的山东妈妈各种放草药祛湿这那,真是不怕把家人肾吃坏了。

    第四,山沟沟里开头就说常年缺少医疗资源,这些村民们各个药食同源,那么请你先把厨具收拾干净了再来说养生。另外找村民问些什么祖传的医书“我不告诉你”问个这是什么草药“我不能说,就指着这个做生意呢”充分凸显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敝帚自珍,自己一知半解不说还怕别人学去饿死师傅,多少祖先的智慧科技发明是这么丢的?当然这些草药鬼知道有没有毒、毒性物质含量多少。

    第五,中医药大学的美国华裔留学生,自己制作化妆品,化妆品最起码的上色好看的功能我就不说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但有没有考虑自制化妆品的细菌超标问题阿?自制化妆品保质期你是没办法掌握的,不能等性状变了再说“哦,应该不能用了”那会儿就晚了。我们可不可以宣扬一下工业化生产的好处,别净鼓吹小捯饬怡情的手工制作的功效?

    第六,中医药大学的本硕博连读研究生期待自己的药膳能使化疗的母亲痊愈,可不可以对电视机前的观众有点正确的引导了!你靠羊肉汤、蛋黄山药粥敢期待癌症的妈妈痊愈?小伙子你真的不是坑妈的么?这条我刚才在知乎看到有朋友的答案里说后来片子里说小伙子是期待他的药膳可以减轻症状,但我没留意到这句话,大概其就是因为一直沉浸在震惊当中吧…

    这一条吐槽原本有一段关于对蛋黄的名字吐槽,后来有朋友指正鸡子黄是蛋黄的中药名。我把原文和昨晚睡前修改的部分放到文末,免得有人觉得我和第一位留言的朋友莫名其妙。再次重申,现在已经不吐槽鸡子黄的说法了。感谢看了这篇长文的朋友,也感谢提出建议的朋友们。

    太心疼电视机前没有医学常识/生活常识的观众了!(尤其久病缠身病急乱投医的老观众),央视纪录片如果是走这种不去伪不存真的路线,可真是不敢让家里的父母看电视了。

    以上内容顺序及文案内容可能记忆有所偏差,诸公海涵。

    *关于鸡子黄的原本吐槽:““还有文案能不能好好说话不故弄玄虚,“鸡子黄”不就是“蛋黄”么?!你说鸡子黄就高级了么?(原文)”——“这个后来有朋友跟我说鸡子黄是蛋黄的中药名,大概我觉得别扭就是在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并不严谨的纪录片里突然出现了中药名有点跳戏。(昨晚睡前修改补充部分)””

    感谢点赞、“喜欢”的朋友们,第一次在朋友圈以外的地方得这么多点赞,感恩!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